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如题所述

十万个为什么
[编辑本段]【一、书籍·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从出版的那天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自然。例如书中的《姆潘巴现象》:开水为什么比冷水先结冰?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水的结冰现象。
姆潘巴现象被称为世界物理难题,四十多年来遭到了物理老师的否定,还被媒体说成是谎言。然而,根据中学物理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姆潘巴问题只是一道中学生知识大综合题,每一名中学生都可以掌握其证明的方法。
证明:假设热水可以比冷水先结冰,那么必要条件是或者热水的冰点比冷水高、或者热水的降温速度比冷水快。由于在常压下纯净的热水与冷水冰点相同,所以要证明姆潘巴现象就必须证明热水的降温速度快于冷水。
根据物理基础理论:热水的蒸发强度大于冷水而密度小于冷水。如果取两只相同的非密封容器,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热水,另一个为冷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同一外部环境温度中。热水在降温过程中因蒸发而失去的水分比冷水多,所以初温高的水最终质量必然小于初温低的水,热水的降温速度也必然始终比冷水快。
如果取两只相同的密封容器,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热水,另一个为冷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同一外部环境温度中。热水在降温过程中因密度增大、体积缩小而形成的容器内气压必然低于冷水因降温而形成的容器内气压,热水的沸点温度比冷水低并且对流强度大于冷水,热水在单位时间内失去的热量始终比冷水多,所以热水的降温速度必然始终比冷水快。
由于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热水的降温速度始终比冷水快,当外部环境温度处于持续降温状态时,热水的温度会比冷水温度更低;当外部环境温度处于特定时间内或特定温度范围内降温状态时,热水的温度会与冷水相等或者高于冷水。所以,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热水的温度会比冷水温度更低是一种普遍现象,冷水比热水先结冰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出现的特定现象,姆潘巴现象符合物理基础理论。
附:完成开水先结冰实验的操作要点。
四十多年来,世界上很少有人完成开水先结冰的实验,其原因在于实验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从理论上说,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三十六摄氏度的水可以比三十五摄氏度的水先结冰,但如果二者的温度比较接近,那么它们在蒸发强度和密度上的差异较小,很难用实验的方法来体现热水在降温速度上的优势。根据物理基础理论,在常压下100摄氏度是水的沸点,在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为了更清晰地完成热水先冰的实验,我们可以依据姆潘巴问题给出已知条件,选用尽可能接近100摄氏度的热水与4摄氏度的冷水、合理的外部环境实验初始温度、减缓外部环境温度的下降速度;非密封容器具备较大的蒸发面积,密封容器有较高的密封度。特别要注意开水的提取方法:沸水一但离开加热源,温度和蒸发强度的下降很快,必须快速准确的先提取定量的开水,然后再按同质同量要求提取冷水。
采用非密封容器完成开水先结冰实验的操作方法:(供参考)
1, 将冰箱冷冻室内的实验初始温度控制在4摄氏度,取两只相同的盘子,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4摄氏度的冷水,另一个为接近100摄氏度的热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冰箱冷冻室内。控制冷冻室内温度的下降速度,使其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或每二小时下降1摄氏度),完成冷冻后记录热水与冷水的最终质量。
2, 在冬季,利用自然降温完成这个实验。当某一天中午户外气温不低于4摄氏度而夜间的最低温度在零下2~3摄氏度时,可选择在中午时间取两只相同的盘子,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接近100摄氏度的热水,另一个为温度与户外气温相同的冷水,把它们同时放到户外同一位置上,记录热水与冷水完全冻结的时间和二者最终的质量。
3, 参照上海三名高中生的实验方法操作,冷冻结束后记录热水与冷水的最终质量。根据热水最终质量小于冷水来证明:因为热水的降温速度始终快于冷水,热水可以比冷水先结冰。
采用密封容器做实验时,可参照非密封容器实验第1、第2种方法。

【作品简介】《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图书品牌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于1961年首创的,该品牌诞生40多年来,以其贴近读者的编辑形式、严格筛选的图文内容影响了无数求知道路上的读者。近年来,虽然同名图书层出不穷,但是上少版《十万个为什么》凭借其独特的编辑理念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仍然成为广大读者的第一选择。
《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诞生在四十多年前,而《十万个为什么》被业界视作图书品牌,大规模开发利用却是近几年的事。作为原创者的少年儿童出版社而言,他们不仅在以往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缔造了这部流传数代的传世好书,还在今天用同样的热情和包容精神为这个属于中国出版人自己的图书品牌努力耕耘着。

【作品特色】

文化传承:从初版和最新版的比较看一部品牌图书的成长
一个出版社所出的书里面,能够称得上“品牌图书”的并不多,可以行销40余载不衰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它的形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一定有某种力量作为维系。少儿社“十万”的例子正好说明了这种力量的存在。
出书背景:“向科学进军”VS“科教兴国”
从1956年中共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再到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提出,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率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科技发展,国家富强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十万个为什么》1961、1962年版(以下简称“第一版”)与《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以下简称“新世纪版”)的产生与其中的这两个里程碑有着密切的关系。
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以后,作为当时仅有的两家专业少儿出版社之一的少儿社,编辑们很受鼓舞,一心想为孩子们出一些科普好书,打破当时科普读物非薄即少的现状,然而1958年,他们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历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大跃进”,由于各方面都不成功,编辑们也从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图书生产上停下来,思考只有注重质量才是唯一的正道。1959年,他们就着手准备为高小、初中学生编一套自然科学“百科”式的回答各种问题的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稿实践,才逐步确立了突破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框框的编辑思路,为今后十万的编辑工作定了调。
1970年6月起,对以前所出十四册再一次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了第十五至二十三册。各册的主要内容如下:
(1)数学 (2)物理 (3)物理 (4)化学 (5)化学 (6)天文 (7)气象 (8)地理地质 (9)动物 (10)动物 (11)植物 (12)植物 (13)医药卫生 (14)医药卫生 (15)体育 (16)体育 (17)军事 (18)军事 (19)人类史 (20)天体史 (21)地球史 (22)生物史 (23)生物史
时空转换到1995年,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正如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给新世纪版的贺信中指出的那样“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而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个时候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明白科学对于自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编辑们意识到全国上下这样的氛围,为全面更新老版本《十万个为什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他们从1995年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并直接将目标朝向“新世纪”。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但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洞悉读者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变化,却成为少儿社的编辑们赋予“十万个为什么”不变的使命。

【历史版本】

1959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十万个为什么》在策划初版时,就注意到成龙配套的问题。初版分物理、化学(2)、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九百多个“为什么”。后来,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1962年12月出齐8册。这时,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共收1484个问题,105万字。第一版共印了五百三十多万册。
1964年~1965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第二版剔除了初版中一些不够好的题目,充实内容,进一步提高质量,分为14册,按学科门类分册出版,即数学一册、物理两册、天文一册、气象一册、自然地理一册、动物两册、植物两册、生理卫生两册。每册大约一百五十至二百个“为什么”。所以,第二版的内容比初版本更加丰富,更加系统。
1970年~1976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0年为适应当时形势,修订的《十万个为什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文革”中,少年儿童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那“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从1970到1978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文革版,共21册,三十二开本,1—14为黄色封面,15—21为蓝色封面,内页都刊有毛主席语录,最后一本由于当时已将步入改革开放,故取消了语录刊载。原计划出到二十三册也因后来形势而取消。由于少年儿童出版社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削离,这最后有两本(18和21册)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各册的主要内容如下: (1)数学 (2)物理 (3)物理 (4)化学 (5)化学 (6)天文 (7)气象 (8)地理地质 (9)动物 (10)动物 (11)植物 (12)植物 (13)医药卫生 (14)医药卫生 (15)体育 (16)体育 (17)军事 (18)军事 (19)人类史 (20)天体史 (21)地球史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文革十年终于过去。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这次大修订,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仍是保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风格。第四版仍为14个分册,包括数学1、物理2、化学2、动物2、植物2、地学1、天文1、气象1、医学2。自1980年4月起至1981年10月出齐。这一版除拨乱反正了第3版受“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影响的内容外,还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1990年初,又着手编辑10个分册的“续编本”,于1993年3月一次出齐,同前14个分册合在一起,至此,《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共计24个分册,包括数学2、物理3、化学3、动物3、植物3、地学2、天文2、气象2、医学4。
1999年:《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在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5年的修订,推出了第五版——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在历次修订工作中,第五版是最认真的。第五版从原先的14册缩减为12册,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人体科学、地球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索引资料。
[编辑本段]【二、专辑·十万个为什么】

【基本资料】

歌手:王菲
语言:粤/英语专辑1CD
公司:新艺宝
日期:1993.02

【专辑简介】

无疑,本专辑的重头戏是引起强烈反响的《冷战》。敢于翻唱Tori Amos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王菲的这一步简直就是下注。她赢了,还很光彩。能让Tori Amos的音乐普及化,许茹芸做不到,王菲做到了。将《Silent All These Years》与《冷战》比较对于我更象是将英文与中文比较。单单评判嗓音过于主观,而演绎上各有精彩。英文语音的特点可以使大段的唱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泻直下,从句的灵活运用,修饰的错落有致也展示了语言的魅力。中文歌的词就得一个个唱出,只靠音的强弱去配合节奏。但中文逻辑关系的暗藏又可让一些成分被巧妙地重复或省略。林夕的这首词是让我满意的,配上华美的钢琴声,表现出爱人的细微心理。和《Silent》相比,高潮部分我就更喜欢《冷战》,“破裂过厌弃过怨过伤过变过,你我却永远怕说破。”这样的词,英文怎么唱得出如王菲版冷酷。
有了《冷战》,《十万个为什么》被认为是王菲的“另”一开始,《流非飞》《长大》中露出的个性也不容忽视。可以觉察得出,“更大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93年底王菲在新艺宝旗下推出粤语大碟《十万个为什么》,俨然成为当年港产流行唱片的标杆。其以主流姿态迎接正于全球蔓延的另类(地下)风潮的创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几年内,以TORI AMOS、CRANBERRIES、CT为代表的FEMALE FRANTED强烈冲击华语乐坛,大大拓宽了听众的欣赏层面。
《十万个为什么》专辑作为王菲掌控较多的专辑在其整个歌唱生涯中的转折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较之监制ALVIN LEUNG对RNB的偏爱,王菲个人对一些风格更为独特而又不失旋律性的作品显现了敏锐的触觉与洞察力。她所欣赏的一些歌手或者团体,大都是在评论与受众两方面上“双赢”的优秀歌者,比如STING、TORI AMOS、QUEEN、SINEAD OCONNOR。《十万个为什么》作为一张着意体现王菲“自我”的专辑,在选曲上可谓深思熟虑,并且发展为其后王菲出辑的模式与标准。也就是另类+主流+格调的基本模式。
专辑的开首曲,C.Y.KONG的原创作品《流非飞》俨然一派E-MIX的新潮舞曲风格,旋律抢耳,编配出色,可说是港产新潮舞曲的代表之作。其后雷颂德、王双骏等人的效法成败各异,并引领了一股COPY英伦潮的风气,这和以林忆莲为代表的美式RNB风格恰成对比。并最终造成了粤语RNB和灵歌的式微。现如今RNB在宝岛台湾的迷天幂地之势却又显见潮流的运转“方生方死”则是后话了。C.Y.KONG以王菲的《不再儿嬉》起家,广受瞩目,《流非飞》则强化了此君在香港创作人员名单上的地位。而最后竟发展成王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成为ALVIN LEUNG-C.Y.KONG-ADRIAN CHAN-ALEX SAN班底中的一员,他们对王菲的成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对于该首快板作品,王菲的诠释相当出色,对比其后王馨平的翻唱版本即可看出。舞曲演绎容易偏重节奏而失之放达,后者的机械停顿较之前者的肆意潇洒,不免低头。
刘以达与王菲合作的《诱惑我》是其参与的电影原声音乐《诱僧OST》的主题曲。也是专辑中比较特出的作品。刘以达与王菲合作不多,除《诱惑我》之外便只有95年《DIDAR》中的一曲《流星》。但凭借其音乐修养与掌控能力,两次合作都可圈可点。《诱惑我》的凝重诡谲,恍惚逸豫,在鼓声、低音吉他的电声效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王菲也在演绎此曲时发挥了声音的表现力,尾音的拖长处理技巧初露端倪。
《十万个为什么》专辑的11首作品当中,有六首是翻唱歌曲,这在当时创作力匮乏的香港歌坛是相当普遍的。其中《冷战》是最为熟知的一曲,正是《冷战》使得很多只知尽吹东瀛风的耳朵第一次认识了一个叫TORIAMOS的名字,而这个来自澳洲的女歌手正凭借她的《LITTLE EARTHGUAKE》行销欧美,并且影响了包括ALANIS MORISETTE在内的一大批歌手。王菲也因为对此曲的成功翻唱而顺利打开“另类主流”的港式流行格局。但其实,《SILENT ALL THESE YEARS》原曲的编配铺陈是比较低调而慢热的,而自省的歌词更影响了它被大众接受的可行性。王菲的翻唱之所以成功,私以为主要是词人林夕的功劳。林夕保留了原词的犀利与警醒,却采用了更为煽情的形式体达,可谓“一击即中”,一矢入心。广为受众也就理所当然了。当然,王菲对此曲的演绎也堪称一绝。短促的吐字、换气之前的咽气,以及高潮处的长气,都强化了词的黑色悲剧效果。这使得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炫技意味,却又是刻意得如此自然。评论及于《冷战》的高度评价也推动了该曲的流行,终于使得作品在整整一年半后在95年初的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斩获“十大”之一。
《动心》作为王菲第一次独立创作词曲的作品在专辑中显得非常特出。原因是作品带着强烈的民族风韵。这种“民族”性与顾嘉辉、许冠杰的粤语小调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使得当时的香港乐评直指为“土”气。未免一孔之见。唐亦聪的编曲很见功力,不复杂,却够煽动。而王菲在此曲中的演绎非常的“实”,高音全都用真声飚上去,显得相当奔放。反观今时今日的王菲,用声全是虚的,却又是一种六经注我的态势了。
然而整张专辑演绎上最为出色,还得算殿后的英文作品《DO WE REALLY CARE》,王菲的演唱只能用激情四射来形容,真假声的转换随气而动,却不飘不浮。编曲的弦乐强化了王菲演绎作品的激情,在声音表情上,王菲的诠释相当自如,毫不逊于欧美歌手。
专辑的主打作品《如风》是翻唱自万芳的《猜心》。在对其他歌手国语歌曲的翻唱上,王菲在音乐的领悟力与天赋上的优势就绝对显现了。此前的《季候风》,此后的《天与地》、《蓝色时分》概莫如是。专辑内的其他作品,有很长独白的《雨天没有你》,翻自中岛美雪的RNB作品《若你真爱我》,翻自POLICE的《DO DO DA DA》都是水准不俗之作。而王菲的演唱只能用“钦服”二字形容,那种灵气与大气,与今日王菲演唱时候置身事外的疏离两相比较,真的让人无法不怀念当日的王菲。时间真是一把残酷的斧子,它砍断的东西再也无法维系,而那些过去就如同烟灰,一触手,便灰飞湮灭。
专辑的词作水准相当平均。林夕、周礼茂、林振强、陈少琪等都无弱笔,更不用提软硬化名埋下的直叙之作《流非飞》了。陈少琪的《长大》是个人最有感觉的一节,当属冠首之作。梁荣骏和周礼茂的两首灌注社会意识的《DO DO DA DA》《DO WE REALLY CARE》丰富了专辑的内涵。林夕《冷战》填得让人拍案,潘源良《若你真爱我》“……身边的她跟她跟她跟她要尽快消失以免多惹祸”更是令人击节。这些粤语填词人在今天却都留半退休状态,而王菲却把所有词作都交又林夕一人打磨,不知究竟是幸事亦或不幸。
王菲参与并主导了专辑的DESIGN,造型、化装、以及COVER CONCEPT上都有涉猎。创作上更是积极参与,《十万个为什么》是一个比较集中的体现王菲才华与发展阶段的专辑。也是五饼最为中意的粤语专辑之一。当年五饼就是因为这个专辑而义无反顾的成为王菲的歌迷,与她同雨同晴,同喜同悲。现在想来,竟也都只是咫尺之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3
【作品简介】《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图书品牌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于1961年首创的,该品牌诞生40多年来,以其贴近读者的编辑形式、严格筛选的图文内容影响了无数求知道路上的读者。近年来,虽然同名图书层出不穷,但是上少版《十万个为什么》凭借其独特的编辑理念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仍然成为广大读者的第一选择。
《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诞生在四十多年前,而《十万个为什么》被业界视作图书品牌,大规模开发利用却是近几年的事。作为原创者的少年儿童出版社而言,他们不仅在以往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缔造了这部流传数代的传世好书,还在今天用同样的热情和包容精神为这个属于中国出版人自己的图书品牌努力耕耘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310.html?fromTaglist

第2个回答  2009-06-03
很古老的一本书
通过反问和疑问的方式向小朋友介绍人类 世界 甚至宇宙一些奥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07
No No N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