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婆家,自己人是自己人,媳妇永远是外人。什么是自己人?为什么

如题所述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自己人”与“外人”的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常常听人说,“都是自己人,有什么话就直说吧”,“都不是外人,还客气啥”,“这里有外人,不方便”,这些话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用语。然而,真正要解释清楚在我们心里,什么样的人是“自己人”,什么样的人是“外人”,却并非易事。
有人说,亲戚都是“自己人”,但有的亲戚在你心里可能还不如一个“外人”——小学同学亲近。有人说,一个家庭里的人当然都是“自己人”,但在有的人家,媳妇进了婆家三十年,还是会被当成外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自己人”的分类似乎很容易说清,却又难以说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杨宜音研究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找到了中国人分类“自己人”和“外人”的心理尺度,让我们更容易看清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在完成硕士论文的研究中,杨宜音观察到中学生友人关系中的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形成朋友关系后,一个人自己的自我边界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一现象引发了她对“中国人自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思考。
通过对血缘上的亲疏和交往中亲近感程度的分析,杨宜音发现这两个维度是中国人判断谁是“自己人”的重要标准。
在后续的调查中,杨宜音发现城市人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中,认定“自己人”时,更多时候以彼此交往为主要标准。
杨宜音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小圈子越多,他的决策就越复杂,生活体验就越丰富。但他仍然用两个维度来判断,一个是先赋性,一个是交往性,但交往性的程度更高。
在城市生活中,远亲很可能真的不如近邻,因为邻里之间交往很多。这与城市的生活方式有关。城市里一个家庭的亲属们可能分处天南地北,这时交往多的人会更显得重要。
中国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里把“自己人”推到“外人”,可能那个“自己人”连知道都不知道。
杨宜音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的“自我”是通透的,是外来的词,边界通透的“自我”中国人就称为“自己人”。这种“自己人”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中国人的自我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我”,所以,是“自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