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意和出处

这是首对故人思念,惜别的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我们先讲李白的月亮。
在李白的诗歌中,如果我们只选一个意象,哪个意象最能代梅下赏月图清余集表李白呢?我认为是月亮。李白跟月亮的缘分太深。民间传说李白有个妹妹,名叫李月圆。据很多李白研究专家说,20世纪后半期,他们到四川江油去考察,当地的农民就带他们去参观,说那个地方有座坟,还立了一块碑,碑上写着“李白之妹李月圆之墓”。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曰明月奴”。原文中“一女”后面还有“一男”二字,是衍文。妹妹叫李月圆,女儿取名明月奴,这还不够。李白歌颂自己的大偶像鲁仲连,说“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古风•其十》);李白赞美江南女子,说“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越女词•其一》)妹妹和女儿的名字,都和明月有关;偶像是月亮,美女也是月亮。总之,李白认为最好的事物就是明月。明月对他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第八讲月光•河水•大鹏鸟——李白的诗歌意象明月是李白的乡愁。
李白从小就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就对月亮十分关注。他有一首诗,叫《古朗月行》。后面的我们暂且不看,只看前面几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李白在诗中说:我小时候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月亮,只知道天上有个白玉盘,我就以为它是我们家的镜子,不知道怎么飞到天上去了。李白小时候对月亮还有很多幻想,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那个小船,是不是有神仙坐在上面,而且还把脚垂下来了呢?是不是还有桂树和白兔?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从小和月亮就特别亲近。
李白写月亮的诗,最著名自然是《静夜思》。小朋友会背,老外也会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我们背的版本,却不是这首诗的原貌。宋本《李白集》里的这首诗,有几个字不一样,是这样写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差别主要在第三句。乍一看,意思差不多,但细究起来,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这关乎李白的乡愁。
李白诗中有一首极美的绝句,叫《峨眉山月歌》。李白到处跟人说:我是蜀人,我是四川人。所以我们关注“四川的月亮”。“四川的月亮”对李白来说,就是“峨眉山月”。为什么李白的《静夜思》是“举头望山月”,而不是“举头望明月”?山月者,峨眉山之月也。
李白写《峨眉山月歌》的时候,刚从四川出来。他是怎么写的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人写诗真是写得好。好到什么地步?匪夷所思。形容月亮,用什么来形容呢?李白居然用秋天的“秋”字来形容。大家都知道秋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虽然只是半轮,想必也很明亮。天上有半轮明月,下面还有江水——“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是说李白要向三峡去了,就是要离开四川了。“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到底指谁?有不同说法。我说这个“君”就是峨眉山月。李白思念的是家乡的那半轮明月。说这个“君”是皇帝,是李白的师父或者爹娘?都不好落实。我们干脆直接点儿,就把它理解成峨眉山月。这样才是最好,也最有诗意的。李白从四川出来的时候,是李白走,月亮跟着走,月亮伴随了他的一生。
李白后来还写了一首诗,也叫《峨眉山月歌》,题目一样,但是后面多出了几个字——“送蜀僧晏入中京”。同样是《峨眉山月歌》,再看李白是怎么写的。“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说:在三峡待了很久,我十分思念峨眉山上的月亮。“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我家乡的月亮伴随着我,它是从峨眉山出来的,我到哪儿它就到哪儿。“黄鹤楼前月华白”,黄鹤楼在武昌,这个地方的月亮,就是我家的月亮,很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在这里忽然看到一个老乡。“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是说峨眉山月会跟着你,因为你也是四川人,家乡的月亮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些游子走向天涯。“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长安的月亮,也是我家乡的月亮——峨眉山月。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他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很不一般。苏东坡到江苏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写了一首诗,第一句是“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江水都是他们家的。因为他是四川人,家在长江上游。李白也是这样,他觉得无论哪儿的月亮,都是峨眉山月。所以有“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山月”和“明月”不同,峨眉山月,代表李白的家乡。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542218.html?si=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这是首对故人思念,惜别的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03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第3个回答  2009-05-31
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4个回答  2009-05-31
我们先讲李白的月亮。
在李白的诗歌中,如果我们只选一个意象,哪个意象最能代梅下赏月图清余集表李白呢?我认为是月亮。李白跟月亮的缘分太深。民间传说李白有个妹妹,名叫李月圆。据很多李白研究专家说,20世纪后半期,他们到四川江油去考察,当地的农民就带他们去参观,说那个地方有座坟,还立了一块碑,碑上写着“李白之妹李月圆之墓”。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曰明月奴”。原文中“一女”后面还有“一男”二字,是衍文。妹妹叫李月圆,女儿取名明月奴,这还不够。李白歌颂自己的大偶像鲁仲连,说“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古风•其十》);李白赞美江南女子,说“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越女词•其一》)妹妹和女儿的名字,都和明月有关;偶像是月亮,美女也是月亮。总之,李白认为最好的事物就是明月。明月对他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第八讲月光•河水•大鹏鸟——李白的诗歌意象明月是李白的乡愁。
李白从小就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就对月亮十分关注。他有一首诗,叫《古朗月行》。后面的我们暂且不看,只看前面几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李白在诗中说:我小时候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月亮,只知道天上有个白玉盘,我就以为它是我们家的镜子,不知道怎么飞到天上去了。李白小时候对月亮还有很多幻想,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那个小船,是不是有神仙坐在上面,而且还把脚垂下来了呢?是不是还有桂树和白兔?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从小和月亮就特别亲近。
李白写月亮的诗,最著名自然是《静夜思》。小朋友会背,老外也会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我们背的版本,却不是这首诗的原貌。宋本《李白集》里的这首诗,有几个字不一样,是这样写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差别主要在第三句。乍一看,意思差不多,但细究起来,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这关乎李白的乡愁。
李白诗中有一首极美的绝句,叫《峨眉山月歌》。李白到处跟人说:我是蜀人,我是四川人。所以我们关注“四川的月亮”。“四川的月亮”对李白来说,就是“峨眉山月”。为什么李白的《静夜思》是“举头望山月”,而不是“举头望明月”?山月者,峨眉山之月也。
李白写《峨眉山月歌》的时候,刚从四川出来。他是怎么写的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人写诗真是写得好。好到什么地步?匪夷所思。形容月亮,用什么来形容呢?李白居然用秋天的“秋”字来形容。大家都知道秋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虽然只是半轮,想必也很明亮。天上有半轮明月,下面还有江水——“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是说李白要向三峡去了,就是要离开四川了。“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到底指谁?有不同说法。我说这个“君”就是峨眉山月。李白思念的是家乡的那半轮明月。说这个“君”是皇帝,是李白的师父或者爹娘?都不好落实。我们干脆直接点儿,就把它理解成峨眉山月。这样才是最好,也最有诗意的。李白从四川出来的时候,是李白走,月亮跟着走,月亮伴随了他的一生。
李白后来还写了一首诗,也叫《峨眉山月歌》,题目一样,但是后面多出了几个字——“送蜀僧晏入中京”。同样是《峨眉山月歌》,再看李白是怎么写的。“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说:在三峡待了很久,我十分思念峨眉山上的月亮。“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我家乡的月亮伴随着我,它是从峨眉山出来的,我到哪儿它就到哪儿。“黄鹤楼前月华白”,黄鹤楼在武昌,这个地方的月亮,就是我家的月亮,很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在这里忽然看到一个老乡。“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是说峨眉山月会跟着你,因为你也是四川人,家乡的月亮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些游子走向天涯。“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长安的月亮,也是我家乡的月亮——峨眉山月。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他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很不一般。苏东坡到江苏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写了一首诗,第一句是“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江水都是他们家的。因为他是四川人,家在长江上游。李白也是这样,他觉得无论哪儿的月亮,都是峨眉山月。所以有“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山月”和“明月”不同,峨眉山月,代表李白的家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