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白事话有3不说,5件事不能做,搞错影响很不好

如题所述

在农村,丧葬可是大事,不同的地区丧葬习俗有略微的差异,但是都体现出了人们对于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是我国“孝”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办“白事”可不是直接土葬这么简单,里边的讲究很多,话有三不说要牢记,弄错了可就闹笑话了。
话有三不说:
一不说:报丧不说“死”
俗话说得好,人死不能复生,我国经常用“死”来表达一个人已经去世。
但是在丧葬活动中,却是很忌讳“死”字的,认为这是对于死者的不尊重,也是后代不懂礼貌的表现。
因而,在报丧的时候,要尽量用“走”这一字眼。
尤其是在通知亲朋好友的时候,更要注重报丧的言辞。
二不说:抬棺不言轻重
在民间,如果是土葬的模式,一般是请老人最亲近的壮汉后代们抬棺,寓意是亲自送老人最后一程。
棺材本身是比较重的,尤其是某些家庭,可能选择的棺材本身木质较重,棺材内部又有许多陪葬品,所以抬棺可不是一件轻松活。
但是民间有这样的习俗,在抬棺的时候,不能言轻重,就算抬棺很吃力,也不能提及此事。
另外,如果棺材实在太重,可以在棺材上绑上坚固的绳子,防止棺材坠地。
三不说:宾客散尽不说挽留
民间认为,一个人最大的事,莫过于白事和喜事。
如果老人去世后,家属联系自己,那么应该第一时间前往这户人家吊唁。
在所有的丧葬事宜结束之后,宾客们也要回到自己的家。
古人有好客的传统,平日里如果亲朋来串门,在亲朋离开时,户主一般要挽留。
但是在丧葬活动中,宾客离开时,户主是不能挽留的。
其他丧葬习俗:
1、丧期不要串门
在亲人去世后的七天里,民间都将其称之为丧期。
古代对于丧期是十分看重的,不管儿女远在他乡有什么大事,都要回归故里守在家里守在亲人的旁边,披麻戴孝,在灵堂跪拜,不得离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虽然已经慢慢弄消失不见,但是民间认为丧期最好不要出门串亲戚之类,因为民间认为人去世之后,会有“霉运”,如果这家人串亲戚,会把霉运带给别人。
因为,在亲人去世之后,后人一般会守在家里七天。
2、家眷要守在床前
亲人去世之后,家眷是最忙的,不仅要准备丧葬的各种事情,而且还得陪伴在老人的身边。
古代的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如果遇上了家里老人去世的情况,只需要披麻戴孝守在老人身边即可,其余的通知亲朋和准备丧葬事宜都交给下人去做。
如今,一般家庭遇到这种事情后,后人要第一时间联系其他亲属,随后老人的直系亲属比如儿女等要守在老人身边不得离开,丧葬事宜一般由其他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操办。
3、头不能顶棺
老人在棺材中躺的位置也是很有讲究的,中国人比较讲究脚踏实地,尤其是在去世之后,更是要落实这一点。
因而,老人在去世后,一般由亲近的人帮忙穿上寿衣,在棺材里铺上柔软的垫子和枕头,然后把老人放在棺材里。
在放进棺材时,要注意将老人的脚抵着棺材的一头,寓意脚踏实地,在去世后到了另一个世界时,也能够心安,不会飘荡在外边。
4、安葬有讲究
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了之后,就可以准备安葬的事宜了。
农村办“白事”一般用土葬的方式,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将老人安葬在此。
在安葬时,需要用锄头先刨一个大坑,然后再把老人的棺材放进去。
在刨坑的时候,一般由儿女先刨三锄头,代表儿女亲自送老人离开。
如果家里的儿女众多,则会依据儿女的从长到幼的顺序,依次刨三锄头,送老人离开。
5、含殓送亲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去世后,嘴巴里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其实,民间一直有这种的习俗,名为含殓送亲。
在亲人去世之后,后人要在亲人的嘴巴里放一些东西,比如钱币或者是夜明珠等,放的东西越珍贵,代表这户人家的财产越多。
古人的穷苦人家在亲人去世之后,会在亲人嘴巴里放一文钱硬币,如今,古钱币越来越少,有的人家会在逝去的亲人嘴巴里放一元硬币。
总之,农村的丧葬仪式还是很隆重的,在亲人去世后,全家人乃至亲朋好友都会过来吊唁。
在此期间,也有很多丧葬习俗,以上八个习俗都是民间较为常见的,你还知道哪些丧葬习俗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