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白忆秦娥的解释

忆秦娥
唐朝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que4声)。

【赏析一】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赏析二】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9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第2个回答  2009-06-02
忆 秦 娥

李 白

马箫声咽①,
秦娥②梦断③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④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
咸阳⑥古道音尘绝⑦。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⑧。

--------------------------------------------------------------------------------

[注释]
①箫声咽:据《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②秦娥:此泛指秦地美貌女子。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③梦断:梦醒。
④霸陵:又作"灞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墓而名。附近有霸桥,为唐人送客的折柳告别之处。
⑤乐游原;唐代的游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⑥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⑦音尘绝:音信断绝。
⑧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长安四周。阙,陵墓前的楼观。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中国传统文学中独缺真正的悲剧,但从不缺悲剧意识。周汝昌先生认为此词为悲剧作品,我不敢苟同,而以为是带强烈悲剧意识的词作。悲剧不是普通层面上的伤感,而是深层次的一种不可改变又深深影响人与社会的矛盾的体现。相爱之人难以相见,美好事物终将消逝,历史积压比不过现时人事,所有这些景象和情境都会激起敏感诗人的悲剧感。悲剧感与悲观也不一样,前者是认识,后者是情感。此词悲而不伤,正好写出了一个诗人的深刻认识与宽广胸怀。

此词先从箫声写起,但马上接了个“咽”字,写出了箫声的若有若无及听者的悲感。第二句的写“梦断”,似断非断,“断”字后面紧接着重复了前面的“秦”字,而且“秦楼月”与“秦娥梦”三字声调相同,看来断的是梦,未断的是思念之情。此词另有一奇在于写伤别之词却多用去声,词的份量顿时变重起来。这是音乐感的独特运用,正好表达出不同于一般伤别诗的主题。再加上最后一句从“伤别”到面对“音尘绝”后的汉陵,个人情感升华为千秋家国的复杂感情,气象之大,意境之广,令人叹服!

汉陵不仅是帝王陵墓,也是一个民族的碑记。
在千年的汉陵前,在一个民族的长期发展变化中,曾有过多少相思之人?
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更长远的历史中,又会是怎样的短暂和不足提?

以李白的才气,他的体验应当超越了悲剧,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关怀(说人文关怀似乎还不足以表达)。对天才作品的解读是很有意思的,总能读出新的东西来,而这些都只不过是天才的一个玩笑。
两种答案呦!!!!!!加分!!!!!
第3个回答  2012-07-19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第4个回答  2009-05-30
忆秦娥(箫声咽) : 词篇名。相传为唐代李白作。写伤心离别,清秋寂寥,引发出深沉的历史感慨。末二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使本词超越了普通的愁恨离别之作。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同被后人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