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小乘佛法讲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以解脱生死为目的。

大乘是“菩萨法”“佛法”。以成佛为目的。

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

而大乘是在明心之后无量劫修行,因而能度无量众生,故名“大”;又因能进修到“究竟圆满”,故名“大”。

小乘大乘都能令人解脱生死轮回,这是佛法区别于外道的地方。外道可以发起神通,可以证得四禅八定;但是永远不可能解脱生死轮回,永远不可能取证涅磐。

扩展资料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里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

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乘佛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9
小乘佛教(梵语:Hīnayāna),又称声闻乘佛教(梵语: Śrāvakayāna)。译自梵语,Hīna 意为「小」,yāna 意为乘、车子、教法、或通往解脱之道,合起来,是「小车子」、「小的载具」的意思。这个称呼出现在一至二世纪之间,是大乘佛教(梵语:Mahāyāna)对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称呼,现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称呼南传上座部佛教。因为它的涵义多变,而且充满争议,在学者及佛教徒间,长期存有争议。

小乘释义
对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声闻乘、缘觉乘二乘的合称。因为此二乘修行人,发心狭小,无法济度一切众生,故称小乘。

就历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又可以用来指称部派佛教时期,所成立的各个佛教流派。这些流派的现代继承人,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因此,最狭义的小乘佛教,又可以指为现存的南传佛教。但是南传佛教徒认为,这个称呼,对他们来说,是有贬意的,所以他们拒绝这个称呼,自称为上座部佛教。

部派佛教
早期佛教发展史,可以分成几个时期,如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提出的定义:「我以为,佛陀时代,四五(或说四九)年的教化活动,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众部与上座部分立以后,是『部派佛教』。佛灭后,到还没有部派对立的那个时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

相传在佛陀灭度之后,由大迦叶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即后世所称的《阿含经》),优婆离诵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大众部相传,因为富楼那尊者来不及参与此次集结,所以另外主持了一次集结,后世称为窟外集结。窟外集结产生的杂藏部方广经,即是大乘佛教经典的前身。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王(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至毗舍离〈Vaiśālī〉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於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裂」。

在上座部跟大众部分裂之后,在其中因地域、教义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团(又称为「枝叶分裂」)。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间起於佛陀灭度后百年,至大乘佛教兴起之间。至西元一世纪前后,各部派已成熟发展,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义,也各自传承了不同的经典。

在这段时间内兴起的各部派,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仍然澎勃的发展,与大乘佛教各有擅场。他们认为大乘佛教的经典并非佛陀所亲说〈大乘非佛说〉,而大乘佛教徒则称这些部派为小乘,并不能帮助人究竟解脱。

部派分立
因为印度佛教在史料上的缺乏,各佛教部派之间的关系,直到现代学者中仍然有所争议。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中,对於各部派的传承各有不同说法。现依印顺法师的看法,将各部派作一个简单的整理:

根本上座部
先上座部
雪山部(在说一切有部分出后,原先上座部改称雪山部,大众部及分别说部传说,认为此部是由大众部分出)
根本说一切有部(又名上座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又名说因部,继承根本说一切有部)
经量部(又名说转部Saṃkrāntivādins/Saṃkrāntikas)
犊子部(Arya-vatslp-utrlyavadinah),异部宗轮论认为此部是由说一切有部分出。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Sammatlyavadinah)
密林山部(又称六城部)
分别说部
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又作赤铜鍱部,传至锡兰。因锡兰古称铜鍱洲,或赤铜鍱,故得名。)
大寺派(即今锡兰南传上座部佛教)。以巴利文三藏为其主要特徵,又被称为巴利文佛教。重要的论书有觉音所作的清净道论。现今南传上座部佛教皆以此部为根源。
无畏山派。汉译解脱道论即为此部作品。
祗陀林派
饮光部(又作迦叶部)
法藏部
化地部
大众部
一说部(又称说出世部)
说大空部(又称方广部)
鸡胤部(又称窟居部、灰山住部)
多闻部
说假部
制多部 (Caitika)
东山部 (Apara Śaila)
西山部 (Uttara Śaila)
第2个回答  2018-11-13
第一:本来没有大乘小乘的说法,只不过凡夫俗子强自辨识。
第二:上阵关头也能自悟,可见是否大乘小乘全在自我分别。
第三:既然本无大小乘,你如何得知小乘佛法讲的是什么?
第四:按照世俗的分法 ,本来就有错误,何必执着。至于所谓的只能解脱生死,那是人以为上阵只是杀敌,并非顿悟罢了。
第3个回答  2012-09-27
并不存在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被某个自称大乘佛教的流派所冠以的贬称。
事实上,应该称呼为原始佛教,讲的是如何灭除苦恼,实现自在安乐。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简言之:
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以解脱生死为目的。
大乘是“菩萨法”“佛法”。以成佛为目的。

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
而大乘是在明心之后无量劫修行,因而能度无量众生,故名“大”;又因能进修到“究竟圆满”,故名“大”。

需要注意的是:
小乘大乘都能令人解脱生死轮回,这是佛法区别于外道的地方。外道可以发起神通,可以证得四禅八定;但是永远不可能解脱生死轮回,永远不可能取证涅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