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词多义:

1、有:

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

故君子有不战(要么)。

2、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从)。

管夷吾举于士(从)。

孙叔敖举于海(从)。

百里奚举于市(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

困于心衡于虑(在)。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

3、国:

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

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2、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创作背景:

孟子出生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