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

如题所述

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如下

一、“五育融合”从哪里来

1、从历史中来。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表达了作为“教育方针”的“五育并举”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因此历史的源头在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文章中。

2、从政策文件中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3、从现实中来。“五育融合”提出来后,在学界有很多的争议、争论,这很正常。同一个概念,大家的理解会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如何通过“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突出“整体”。核心要点是围绕“五育融合”和“全面培养体系”的关系,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实施和整体评价。所谓“整体”,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加法思维”,避免将各育进行简单叠加,转而在整体的框架内,在五育相互关联的层面上,全面思考并整体设计各育的具体实施。其中,整体评价是“关键中的关键”。

2、突出“融合”。核心要点是这里的融合,不是“五育融合”之“融合”,而是为了推动基于“五育融合”基础教育治理新体系构建所需要的“融合”。具体包括:发展目标上的“公平与质量的融合”,走向“优质均衡”;社会不同教育主体上的“家校融合”,还有各种教育力,


3、突出“过程”。核心要点是“五育融合”能否成功推动基础教育治理新体系的构建,达成公平而有质量的目标,“融合过程的高质量”是重中之重。当发展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关注焦点,将转移到“高质量的实施过程”和“高质量的融合过程”。

4、它将同步带动“评价对象”的重大转向:以“五育融合过程”为对象的评价,成为基础教育治理新体系的评价重心。

5、突出“机制”。核心要点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五育融合”,最终都要凭借“机制”来落地生根,尤其是基于五育的“融合机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