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有哪些有趣的春节习俗?

如题所述





上海的民俗里,吃过腊八粥就开始准备过年,民间有“官廿三,民廿四”的说法。

祭灶与接灶是上海人特别看重的过年习俗,据说灶王爷是家里的监护神,腊月廿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人家一年的善恶行为,除夕再回返人间。祭灶时,全家人除了焚香祭拜神像,还要在灶台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供奉麦芽糖、茨菇、老菱、芋艿等。麦芽糖又粘又甜,可以封住灶王爷的嘴巴,多说好话。其他几样,都是借上海话的谐音,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一个劲地说“是个”、“老灵”和“唔呐”。送走了灶王爷,第二天腊月廿五,上海人就开始祭城隍,写春联,贴门神,大扫除,办年货。上海人一般是小年夜在家里祭祖,大年夜接灶王,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半夜后,点蜡烛燃炉香,叫做“点天香”。正月初一,早起的人穿新衣,放炮仗,有的会到附近的寺庙里去烧头香。大多数人起来后,花瓶里插上冬青、腊梅、天竹、水仙花等,拜天地和尊长,八仙桌上摆出糕饼、糖果等四碟,然后开门给左邻右舍拜年贺岁。年初二、初三开始走亲戚拜年,年轻人都相约出游,初一到初三着几天禁扫除。新娘子通常年初三要回娘家拜年,但必须当日回门,过年家里不能空房。年初四一到,过去上海的街巷里会有来自农村的新鲜鲤鱼叫卖,因为鲤鱼的谐音“利余”,所以又称“元宝鱼”,上海人买来用红丝带捆好,准备接财神用。年初四、初五的晚饭必须喝酒造热闹。初五接财神,家里挂出骑黑虎的赵公元帅像,祭拜猪头、鲤鱼、雄鸡三牲和蜜枣、桂圆等精细干果,点香燃烛,爆竹声不绝于耳。《海上竹枝词》说:“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今年生意好,接送何妨到五更。”年初七民俗里是“人日”,(正月初一至初七各为“鸡、狗、羊、猪、牛、马、人”日),上海旧俗这天要吃七菜羹、赤豆粥,这天绝对不能有口舌之争,人日安泰,一年平安。

上海民俗讲过年“前七后八”,算上年初一的前七天和后八天,比今天的国定假翻了一倍。正月十五才是过年最后的高潮,处处张灯结彩。老话讲上元节放灯三日,闹元宵一直到正月十八才落幕,这年也才算过完,从腊月廿三小年起,到正月十八,上海旧时的过年,比今天确实是长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4
我的家乡最有趣的春节习俗当数“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活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 5月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称号。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传统的炮龙节活动主要有“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三个部分。自2007年起宾阳县委、县政府实施“炮龙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百龙舞宾州”特色品牌,在传统炮龙节的基础上,增加炮龙晚会、炮龙表演比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间文艺大展演、龙娃龙女形象大使选拨等内容,将活动时间改为每年的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整个活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食龙肉,竞龙会,看龙行,随龙舞,抱龙归。
近年来,宾阳炮龙节活动规模逐步扩大,每年炮龙增加到100多条,参与炮龙节的群众、游客多达50多万人,有6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与10多家国外知名媒体参与采访报道。2012年炮龙节期间带动旅游收入达1.3亿元,带动了宾阳的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2010年2月“宾阳炮龙”首次走出了国门,参加新加坡“新年妆艺大游行”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宾阳炮龙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 5月份在北京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我县炮龙节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称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03
我们那儿的春节习俗:
①杀年猪(宰杀当天的日子必须是单数)
②打年糕(杀年猪前后)
③扫尘(打扫当天的日子必须是没有家人属相的)
④备年货(大年初一到初三的菜必须提前备洗好,因为这三天不让洗)
⑤辞旧迎新(在大年三十夜必须好好洗个澡换身全新的衣服;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让洗头梳头,而且洗所有东西的水不让往外倒)
⑥开财门(大年初一零点放鞭炮之时打开自家大门往家里抱生火的柴最好是生的‘寓意生财 财进’)
⑦守岁续添香火(大年三十夜年青人必须熬夜给供祖宗灵位添香火至第二天)
⑧年关出门看日子(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第3个回答  2020-07-05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因为这天举国欢庆,每个民族都在过这个隆重的节日。关于春节,它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那就是“年兽”的故事,在春节驱赶年兽也衍生了放鞭炮、贴春联和张灯结彩的习俗,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和小编一起去瞧瞧春节习俗大全吧。

习俗一:贴春联

贴春联

贴春联是必有的习俗之一,春联的红色代表了喜庆,春联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贴上春联就是为了渲染过年的热闹气氛,也为了抵挡年兽的袭击。

习俗二:剪窗花

窗花也是表达过年喜庆氛围的一种,也是大大的红色,只是与春联不同的是窗花样式丰富多彩,主题新颖多变,展现了我们每个时代的变化,也表达了我国手艺人的巧夺天工。

习俗三:年夜饭

年夜饭

年夜饭是在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吃,是各家各户阖家团圆的聚餐晚宴,能在这一天聚齐是幸福的体现,是父母的殷切盼望,所以年夜饭在一年中非常重要,而且年夜饭菜式多样,表现了你在旧一年的功成名就,也表达了你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习俗四:看春晚

看春晚是近现代的流传下来的习俗,春晚本是一项综艺节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春晚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虽说春晚总是被人们说越来越不经看,但是人们还是非常关注春晚的动态。

看春晚

习俗五:守岁

守岁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完年夜饭,然后点起家里的蜡烛或油灯,围坐在暖炉旁一起闲聊等待新年的12点来临,一起通宵守岁,一起除旧迎新,一起把就不好的东西送走,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

习俗六:放鞭炮

放鞭炮这点在春节过年期间每天都要燃放,以哔哔啪啪的声音迎接新年的到来,惊吓走不好的事物,而且放鞭炮能够创造出喜悦的气氛,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趣味。

放鞭炮(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习俗七:拜年

拜年可是大年初一的重要习俗,拜年前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拜年要准备好吉利的吉祥话,还要遵循各种各样的拜年方式,这样才能获得大大的压岁红包哦!
第4个回答  2020-07-03

习俗一:置办年货

  人们会在过年之前去采购各种过年用的东西,包括烟花爆竹、春联、拜年礼物、瓜果蔬菜以及祭祀先祖的纸钱等一类过年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人们将这一行为称之为“置办年货”,也成为了很重要的习俗。

  习俗二:祭灶扫尘

  在置办完年货之后,人们就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的打扫厨房以及祭拜灶神,希望来年可以得到灶神的庇佑;还有就是打扫家中的灰尘,好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

  习俗三:贴年红

  “年红”又叫春联、门神、横批、年画,过年贴年红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大多都会选择自己写春联来贴在门口、窗户、大门上,而“福”字倒过来贴,有着很好的寓意。



  习俗四: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团年饭、团圆饭等,一家人会在除夕夜的晚上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吃团年饭之前,要拜神祭祖先;而团年饭一般都很丰盛,不仅有鸡鸭鱼肉,还有着很有寓意的菜。

  习俗五:守岁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家中的灯火,然后一家人欢坐在一起等待春节,也就是新一年的到来。一家人会坐到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在倒计时的时候燃放鞭炮,赶走年兽。

  习俗六:拜年

  在大年初一拜祭完祖先之后,初二、三就开始带着拜年礼物走亲戚、看朋友;而且还会给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们准备压岁红包。

  古时候,人们会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开始忙着过年的事情,直到农历正月十九这个年才算忙完。现在,“忙年”的时间大大缩短,但是节日的气氛依旧还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