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官职列表..

如题所述

官职列表: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

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扩展资料:

创立背景: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在明代200余年的历史中,锦衣卫始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听命于皇帝,又受制于宦官;它对加强皇权居功赫赫,又因恃权妄为而劣迹斑斑;它力图维护明朝的统治,却又为明朝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锦衣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8

明朝锦衣卫官职列表: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

扩展资料: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指挥使是明朝的军职, 为卫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一般以5600人为1卫,从卫指挥使到百户等卫所军官,都是世袭,称“世官”。

指挥同知是明代的官名,由朱元璋建立,从三品,是指挥使的副手。

指挥佥事是明朝的军事指挥职务,秩正四品,明代京卫指挥使司所辖,协理禁中警卫部队,为“分巡道”前身。

千户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明朝沿置为千户所长官,正五品。隶属于卫,下设百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锦衣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9

感谢邀请

总旗、千户、百户皆为明朝锦衣卫制度中的重要官职,它们都是锦衣卫执法时的下层机构,想要了解总旗、千户和百户,就需要先清楚明朝的锦衣卫制度。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直属下的一个特务组织,它并非是专属官职,而是皇帝的秘密组织。锦衣卫组织主要负责对百官的监察和保护,其以搜集情报为主,执法行杀为辅,其由皇帝秘密统辖,根本不需要经过六部都察院的认可。锦衣卫最高执法官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依照明朝官爵的品级,都指挥使官居正三品。

都指挥使之下,分别是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和镇抚使,指挥同知对都指挥使负责,指挥佥事对指挥同知负责,镇抚使对指挥佥事负责,一般来说,这三大职务都是以两人为次,遇到紧急情况,都指挥使才会增加名额。指挥同知依照品阶为从三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镇抚使为从四品。

镇抚使之下,就是我们所要提到的千户、百总、总旗、小旗了,千户、百户之下设副千户、副百户,总旗之下为小旗,也就是说,总旗是锦衣卫制度下最低的一层官吏。千户对照镇抚使,为正五品官阶,副千总为从五品,百户为正六品官阶,副百户为从六品官阶,总旗为正七品,小旗则为从七品。镇抚使之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都没有人数上的规定。

不管是都指挥使,还是千户、镇抚使、总旗,它们都是皇帝直属的秘密官员,因为该组织的特殊性,所以一般它也被视为是大明王朝的特务组织。

明朝时,锦衣卫明察暗访,无所不在,其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朝廷上的某些官员也具有锦衣卫成员的身份。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太祖设置此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官员和百姓之间的言行举止。

千户、副千户、百总、副百总皆为锦衣卫制度下的下层官吏,千总、副千总的月俸为十六石或十五石,百总为九石或十石,他们虽然都属于正六品之上的官员,但是在实际处理事务时,身份地位却要明显低于寻常的六品官员。锦衣卫毕竟不同于明朝的其它官吏,故而,其所谓品阶上的差别也是虚拟的。

锦衣卫组织中,镇抚使以上算是高级官吏了,而副百总至千总则为中级官吏,至于总旗、小旗,就是锦衣卫组织的基层了。进入了副百总,锦衣卫成员才算真正进入了决策层,不过,基层组织成员很多,想要升职,更是难上加难。

依照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规定,锦衣卫统辖人数为五千人,其中,一个千总负责一千人,一个百总负责一百人,这当然是明朝初期的规定。事实上,明朝后期锦衣卫组织都没有按照这个规定执行,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组织不断膨胀,其成员一度达到了六万人多人。既有这样庞大的组织,所谓千总、副千总、百总、副百总也就缺乏了实际的效果。随着锦衣卫组织的扩大,明朝中后期千总、百总、总旗、小旗所管理的人数,也就更为混乱了。

锦衣卫组织一开始只是对皇帝负责,不过,随着明朝中后期宦官权利的增强,锦衣卫也就实际成为了阉党利用的工具。明朝权宦魏忠贤掌权的时候,锦衣卫成员多听命于他,魏忠贤依靠锦衣卫成员,不断打击和威胁政敌,一度使得强盛的明朝走向了衰落。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尽管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帮凶。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压制起士大夫阶层、下层民众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虽有200多年历史,但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却无所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5-19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