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提出的从子午谷出奇兵直逼长安的计划成功率有多高?

孔明用兵是不是太过谨慎,害怕失败所以才没有用他的计策.但是如果谨慎出歧山然后步步为营那么蜀国怎么可能打败强大的魏国呢?

公元228年,蜀军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计划向魏国发动大举进攻,以完成刘备的遗愿:北灭曹贼,光复汉室!
这时,蜀军有两个军事计划:
一个是诸葛亮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另一个是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历史上最终是采取了第一个计划,结果是虽然经过5次北伐(如果包括后来姜维的就更多了),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魏延的计划是怎样的呢?如果采取的是魏延计划,历史会改变吗?
一、魏延的计划到底是怎样的?
关于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主要有两个版本:
《魏略》的记载:“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腥聚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轻装部队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带,待诸葛亮主力自斜谷来会合,目标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资料均以为第一个版本是魏延的计划,其实不然,理由如下:
1、军事上第一个版本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评。因为根据第一个版本,即使魏延计划完全获得成功,也仅是控制了关中的西半部分。当魏国中原增援大军赶到后,必将在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与蜀军展开激战,这对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长安一带没有任何险要可守,这对于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魏延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与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是什么结果;
3、一旦关中成为战场,双方则均不能依靠当地供应粮草,10万蜀军的粮草需要依靠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河东、中原进行补给(有渭河水运),比较方便(曹操当年攻关中就是依靠河东的粮草的),这样蜀军必不能长久;
3、魏延是想按照西汉韩信的模式进行此次作战,应当是要全取关中。(这将在历史比较中谈到)
4、长安是魏国西京,又是雍州治所,仅城墙一周就有80里长。即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根本守不住。
5、攻占长安,只能切断关中魏军逃走道路,但是不能阻击增援大军。
因此,魏延计划的第一个版本,从军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计划的第二版本,则完全避免了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三国志魏延传》所记载的偷袭关中计划才是魏延向诸葛亮提议的真正的计划——既第二版本计划,是比较符合军事规律和历史规律的。
这个计划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兵快速出子午谷到长安,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夺取潼关等险要,大军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部队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直接夺取关中,拒魏军于关外。
所以,下面所说魏延计划均是指《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魏延第二版本计划。
二、两个计划本身的优劣是什么?
两个计划是指诸葛亮计划和魏延计划。
战略上:
诸葛亮计划是夺取陇右,以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发展;魏延计划是直接夺取关中,一步奠定光复汉室的基础。
如果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光复汉室,则消灭中原的魏国是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其后才是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历史上看,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中国的有:秦、汉、隋、唐,而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北方的则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陇右为根据地统一中国或北方的则一个都没有。
陇右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上均无法与关中地区相比,因此关中的失陷对魏国的打击是更为严重。
所以,要想完成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魏延的计划是比较积极的,而诸葛亮的计划是相对平稳,也是比较消极的。这也从历史的实际得到了证明。
战术上:
魏延计划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而后集中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等地,确保关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军主力的快速增援。由于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随后逐步加以各个击破。这对于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国来说,是比较理想的;
诸葛亮计划则由于道路遥远,相对要化较长的时间,这样,魏军就能赢得时间向战区增援大军。而且陇右的防御并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陇山隘口外,还有北面的高平迂回线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军的攻击。这样必定要陷入长期作战的局面,这对于运输线遥远的蜀军来说,决不是战术上的好选择。
冒险性:
诸葛亮的计划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稳的计划。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历史的实际看,诸葛亮所谓十全之计,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没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于魏军主力已经到达关中,就是街亭不败,也会在陇右与魏军展开长期的作战,很明显,蜀军从汉中到陇右的运输线过长,根本无法支撑这样长期的作战。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与东汉时期的隗嚣一样——失守陇右。
而看似冒险的魏延计划,一旦成功就可以依托潼关、武关、蒲坂津的天险,保卫关中,而这时关中将成为蜀军可靠的补给基地,蜀军最头疼的粮草问题无忧也。
所以两厢比较,诸葛亮计划即使成功也没有最终胜利的希望,而魏延计划一旦成功,可以说光复汉室的计划已经完成一半了。
三、 魏延计划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要实现魏延计划,需要具备哪些必备条件呢?
1、 突然性。利用刘备死后5年蜀军没有在北线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蜀国比较有名的军事领导均已去世给魏国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战役的保密工作,发动突然的袭击;
2、 速度。隐蔽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快速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
3、 吴国的配合。利用吴国在东线发动大举进攻(或与其联合计划)、魏军战略机动部队东进的时机,适时发动,使魏军短时间内难以进行有力的反击;
4、 魏国关中地区防御力量薄弱,保证蜀军突击部队可以迅速达到战役目标,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军击退;
5、 蜀军集中最强大的部队和指挥力量,不可犹豫,务必一战成功,否则这样的战机不会再有。
那么,以上5个条件蜀军是否具备呢?分析如下:
第3、5个条件,是完全取决于蜀国自己和同盟,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
第1个条件,主要取决于蜀军自己。因为汉中相对出口较少,很容易进行封锁,特别是战役准备的最后阶段,应当能够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轻装部队所走的子午谷,人烟稀少,也没有什么迂回道路,只要先派出便衣侦察队,清理和秘密封锁道路,就可以保证在部队出子午谷前不被对手知晓;
第2个条件,也主要取决于蜀军自己,还部分依靠老天的帮忙——不要下雨。由于蜀军以山地兵见长,在秦岭中快速行进应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按照计划要求快速进军的;
第4个条件,则主要取决于敌人,部分受到蜀军战前烟幕成功与否的影响。只要前面几个条件完成,魏军就不会察觉到蜀军的企图,也就不会增加兵力或更换指挥官了。
四、 魏延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如果前述5个条件满足,魏延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诸葛亮完全可以选择在吴国于东线大举进攻的时候,发动这次战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样与吴国在战前就确定下联合进攻的时间,这样一来,魏军在洛阳的战略机动兵团极有可能会调往东线,当蜀军在西线发动时,魏军机动兵团再掉头西进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了。
蜀军已经集中了9万大军,参加这次进攻,加上多年的物资准备和稳固的后方,以及魏延、赵云、吴壹、高详、王平等战将,可以说对魏关中守军处于完全的优势。
根据多年驻守汉中的魏延的计划,蜀军轻装部队经过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长安。从长安到潼关约260华里,也既370汉里,根据司马懿8天走1200汉里的行军速度,平均急行军每日可走150汉里,这样一来,魏延军再要3天左右应可赶到潼关一线。如果魏延军在长安作战3天(只要击退长安守军或把其吓的不敢出来即可),再赶到潼关,也是不会超过8天的时间即可完成,而魏军增援的大军却最快也需要10天以上才能赶到(包括长安去洛阳报告3天、魏军商讨对策1天、兵力集中调动2天、向西开进4~5天,潼关到洛阳430华里,既614汉里),故从时间上魏延军完全可以提前占领潼关。由于当时潼关处于魏国内地,故平时不会有什么守关部队。
而诸葛亮的主力20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进到关中(应是前军轻装军,不用完成攻城任务),可以留部分兵力,围困可能坚守的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地,主力迅速东进与魏延军会师潼关,再分兵北进蒲坂津和南下武关,封闭另外的两个进入关中的通道。
唯一的问题是:长安魏军有多少兵力,指挥官是谁,会坚守长安吗?
根据魏延的战前侦察,魏长安守将是安西将军夏侯茂:
《三国志夏侯敦传》记载:“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
《魏略》记载:“茂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与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记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长安守将乃从未带兵作战,不喜军事,没有谋略的皇帝女婿,由于西线一直平静无事,才派来此地做官的。这样的将军,一旦蜀军突然出现于长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脚乱,哪里还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呢?从魏国后来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国后来得到诸葛亮扬声出斜谷,马上就更换了长安的指挥官。
魏军在长安一带有多少部队呢?根据《魏略》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由于魏国根本没有想到蜀军会进攻,所以关陇地区的防御力量很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军守备各城镇,而基本没有机动的野战部队。关中沿秦岭的要点有陈仓、眉城、武功、长安,如果前三城各1~2千兵守备,长安5千兵,估计在这一线有1万人。可是由于分散部署,很难对抗蜀军的进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还会有5千到1万兵力用于防备少数民族骑兵等对各郡的侵扰。
故,在长安能用来反击魏延军的仅5000人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魏延敢于用5000轻装兵长途奔袭长安的原因。否则,如果长安魏军兵力超过1万,恐怕魏延的疲惫之师要被消灭在长安城下了。
魏延军以主力击退长安的守军,而后留下负粮的5000人,自己率精锐5000东进夺取潼关等地,利用当地民众的粮食做补给,短时间内不会挨饿。这样一来,魏延计划成功实现,关中为蜀所有,统一大业的基石奠定矣。
这里面其实最关键的就是长安的魏军指挥官。如果其水平高,将不会守在城里,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与魏延军的距离,牵制住魏延,即不作战又不让其顺利东进或搜集粮食,以赢得时间。
但是夏侯茂不会有这样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帮助其指挥。即使这样魏延还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牺牲负粮军——上去缠住郭淮军,自己的精兵迅速东进夺取潼关。
所以,我认为魏延军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担心魏军会在子午谷里埋伏,这是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担心:首先蜀军的前提就是保密,魏军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极为险峻,两面不是峭壁就是悬崖,大部队是不可能埋伏的。
还有人以为子午谷在魏国境内,实际上根据地图,子午谷在两国交界地区,但是离魏兴郡还比较远。魏延作计划时,孟达还没有造反(后来司马懿到了城下他也还未来得及造反呢),魏兴郡也一直在沈仪手里,魏延制订计划当然要考虑这面的情况。
还有人担心诸葛亮大军20天出不了斜谷。注意,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之所以走的很慢,是因为他不需要着急,因为已经与吴国约定同时进攻,走的慢一些,魏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吴国那边。这也是军事常识问题。
还有人担心,魏军会不会从新城、魏兴郡一带进攻汉中呢?可以说是可能性极小。因为新城等地到汉中也都是高山峡谷,道路艰险,魏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部队并做好进攻准备——即使在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响应、魏国形势危急而汉中空虚的228年,在这个方向魏军也根本没有任何的动静,何况当时司马懿正带领4万多大军刚刚消灭了孟达于新城。
魏延为什么要计划出子午谷呢?我们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那是因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现在长安附近,才能抢在长安部队前面到达潼关,因为从汉中去潼关,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条路——魏延的计划一切都是为了抢占潼关天险。
最后的结论:
所以,根据以上的史料和分析,可以认为:
1、魏延计划的中心是抢占潼关,进而占领整个关中地区,而不是攻占长安,占据咸阳以西地区。《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计划是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
2、魏延计划是蜀国以弱胜强、甚至统一中原(乃至中国)的最佳计划;
3、魏延计划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成功希望,而不是非常冒险;
4、魏延计划作为一个一战成功的计划,有一定风险,但是即使失败,也不过损失1万人,而对诸葛亮出斜谷的大军不会有任何损失,更不会危及蜀国的整体安全;
5、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根本就没有什么“十全必克”的军事计划。为了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这样的风险是值得冒一下的。何况就连被诸葛亮称为“十全必克”的平取陇右计划,最后还不是一个兵败街亭,损失2万多人的结果吗?
这样的结论,可能喜欢诸葛亮的朋友不高兴,可是不管诸葛亮出于什么原因(性格谨慎、不善出奇兵、压制魏延)而没有实行这个伟大的计划,实在是蜀国的悲哀呀。
另外,《智囊》卷5的记载与魏略很相似,只不过把时间说成是:“魏延既大破魏郭淮等,迁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时夏侯茂镇长安,亮在南郑,与群下计事。……”(以下与魏略的记载差不多,省略)这样一来魏延提出的这个计划就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了,这是不准确的。
根据《魏略》记载:“至太和二年(228年),明帝西征,人有白茂者,遂召还为尚书。”说明这时夏侯茂早已不在关中,魏延这时是不可能再说这样的话了。
但是魏延可能两次提出这个计划: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前。因为第二次北伐前的形势与第一次很接近,只是缺少了突然性。但是由于第一次惨败,魏国也不会估计到蜀军这么快就会再次发动进攻,这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这大概就是魏延“辄欲请兵万人”的来源吧。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是我认为,偷袭不管成功与否,都要比诸葛亮的全军从斜谷出击要强,而事后也证明诸葛亮的计划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中间的露洞实在太多,才导致了此次北伐的失败。我个人感觉,说诸葛北伐是为了统一国家,还不如说他是为了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进自己的心意。还有,诸葛亮本身的长处也是在内政和战略上,对战术上确实很平常,因此每次的具体战术,多都是靠别人提议,比如马谡、法正等人,这也许是他不能采纳魏延奇袭计划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7
概率非常高。当时这个建议,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确实是一条难得的妙计,一个值得重视的战略设想。因为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汉国小兵寡,力量单薄,经不起同魏国打消耗战;而且秦岭险峻,易守难攻,道路崎岖,粮食给养难乎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奇制胜,才有可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根本性的胜利。相比之下,关羽、张飞等人的计谋仅仅是战役性或战术性的,只有魏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过如此重大的决策,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可惜的是,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计”为理由,否定了魏延的计策,甚至连让魏延试一试也不干,而主张走陇右大路,“依法进兵”。这样,就放过了有利的战机,使本来手忙脚乱的魏军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得以调整部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甘的山区地带与魏军打阵地战、消耗战,劳师数载,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事后评道:“诸葛亮平素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由此可见,魏延的主张是正确的,至少是很有可能成功的。魏延常以韩信自诩,事实也是这样的。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是个萧何式的人才,本来他们如果好好合作,恢复汉室,很有希望,只可惜~~~~~~~~~~~~~~~····
第2个回答  2009-04-17
不是诸葛亮不用,而是这条计策根本不可行
第一,“(兵)出子午谷”并不是什么奇计,那个地方历史上发生过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汉高祖后来因此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这是相当有名的。而且子午谷这条道路,也并不是无人注意的。《三国志》里,就有多处提到这个地方。如《张鲁传》:“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众。”《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钟会传》:“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等等,可见,这是一条当时大家都相当熟悉且有所关注的险道。对于蜀、魏两个新生(蜀公元221年、魏公元220年)的、对峙的国家来讲,不可能不加防范,布防兵力和安置眼线是不能少的。蜀国方面,诸葛亮就十分重视这条路线。如公元230年魏攻蜀,曹真计划“出其不意”,采兵出“途少阻碍”的子午谷之计,结果诸葛亮早于成固、赤阪,严阵以待,致使魏国出兵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后来邓艾“阴平渡险”之所以成功,已经不单是军事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政治方面的因素。那时的蜀国已经相当衰败,政权系统漏洞百出,只要魏兵一出,便成奇袭,怎能不败?但在魏、蜀建国之初,这种计策则是十分危险的,根本没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反而极有可能因此招致不可收拾的惨败。
第二,蜀国遭受不了一败之击。蜀国自荆州之败和夷陵之败,国力大损,虽经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国力有所增强,但跟魏国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不在一个档次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国综合国力的简要比较: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当时天下14州,魏国主要占据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与吴各占一部分)等11州。其中凉州护西域,幽州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仅占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3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兵约五十万;蜀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兵二十三万。由此可见,三国时期各国的国力是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蜀国是经不起大的失败的,一旦失败,特别是兵力的损失,是很难补充的。因此,诸葛亮作为一国之相,必须考虑万全之策,是不能拿“县危”之计去冒险的。
第三,“(兵)出子午谷”之计胜算极小。成功实行兵出子午谷之计,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魏延十日之内必须到达长安。二是守长安的夏侯茂必须胆怯而逃。三是魏延的部队可就“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解决粮草问题。四是魏国援兵要二十多日才能赶到长安。五是诸葛亮的后续部队要在二十天之内赶到长安。上述五个条件,只有五个条件都成功,此计才能成功,其中任何一条的失败,都会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而五个条件的每一条,其结局都只有两种可能,即成功或失败。五个条件,每个条件两种可能,那么就是有十种可能,十种可能里,只有全都成功这一种可能指向成功,也就是说用“(兵)出子午谷”之计,成功率只有十分之一的可能,而失败有十分之九的可能。以蜀国之弱,涉九死一生之险,攻魏国之强,一旦失败,便要招致亡国之祸。而胜算仅有十分之一可能的计策,已经必败无疑,还用得着一试吗?
第四,“(兵)出子午谷”之计虽胜犹败。不说兵出子午谷之计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就算能够成功,魏延带着五千或一万兵力成功渡过子午谷,成功地夺取长安,诸葛亮也成功地及时赶到长安,也不能确保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诸葛亮与魏延奔数百里袭长安,经过跋涉和战斗,士兵应该相当疲惫,已成强弩之末。而冷兵器时代打仗,“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充足的体力和良好的状态十分关键。其二,据有关专家考证,当时蜀国兵力约莫10万,诸葛亮每次北伐,带的兵力最多一回不过6万,就算这次带的兵力是最多的一回,也不过6万。其三,长安一带,主要的地势地形是平原,平原作战,不是蜀兵所长。蜀兵的长处是山地战,而魏兵的长处则是平原战,因为蜀兵主要是步兵,而魏兵有强大的骑兵。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能够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的主要原因。其四,粮草不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对作战至关重要,诸葛亮北伐未有一次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粮草问题。而蜀地山高路远,运输艰难,粮草是很难及时运到的。因此,长安一战,魏国将以绝对优势战胜蜀国:强兵对弱兵,骑兵对步兵,20万甚至更多的兵力对不足6万兵力,熟地对生地,充足的粮草对粮草匮乏,只要将诸葛亮围困在长安及其周围,蜀兵将重蹈“失街亭”覆辙,而且严重的是,这将不只是一次战斗失败,而是蜀国的灭顶之灾。
综上所述,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计是行不通的。这根本不是什么奇计,而是一条烂计,是注定要失败的。至于历代不少有识之士叹惜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甚至因此指责诸葛亮,正是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一种凭吊和惋惜生发出来的愿望:希望诸葛亮能够用奇计打败魏国,实现他一统天下的夙愿。但这种由敬而生的愿望和责难,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应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