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鼻祖是对谁的赞称他是什么朝代的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史学界公认的中医鼻祖是【岐伯】[qí bó]。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帝王世纪》载:“(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所在年代:
岐伯是中国上古文明时代最著名的医生,是三黄五帝时期黄帝的一个大臣,也是黄帝的医学老师。三黄五帝时代比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还要早很多年,具体年份至今仍未得到确切考证。
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

其个人的主要贡献:

医学贡献
褚征《褚氏遗书》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叟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中医学基本理论:[4]
岐伯之名、生平事迹鲜见史册。且黄帝时代已经有尊卑贵贱的划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显然不合常规。以此理推论,《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
岐伯
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岐伯,《难经注疏》、《皇汉医学》均言,《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5]
《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原始公社后期(约公元前21世纪),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为原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历史基础。这些氏族此前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更便利的交流、融化、整合,出现多项发明创造,岐伯构建《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已具备。《内经》以《易》学思想统领全书,“《易》是畜牧转化到农业时代”的精神产物[6] ,其时处于变革时期,故《易》之思想多变。岐伯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如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由于已成体系,故岐伯的学说能代代相传,其传承脉胳清晰可辨。《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5]
2、开创中国医学著述先河: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4]
3、创立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
现存的历史典籍中托名岐伯的主要著作约有8种,有《汉书·艺文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隋书·经典志》载《岐伯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炙经》一卷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4]
4、创立中药学:
岐伯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5、创立中医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创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4]
6、创立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
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一书中,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4]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晋时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师、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都阐明了这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7
中医鼻祖是岐伯。
中医素称“岐黄之术”,“黄”是指黄帝,“岐”则是指岐伯。传说黄帝与他的几个大臣,时常坐在一起高谈阔论,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研究治病的方术,有人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下来,编成了一部《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黄帝内经》的各篇文章基本上是黄帝问,岐伯答,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修养,所以在与黄帝探讨医理的大臣中,岐伯是最显赫的,黄帝称它为“天师”,是天子的老师。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说:“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作内外经。”看来岐伯是生活在岐山地区的一位医学家,并以所居住的地方命名,应该是地方的名人。
岐山是西周的发祥地,也是中医药文化发祥的重要源头之一。周族的祖先居住在“邰“,在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后来有一位叫”公刘“的部族首领,带领部族迁徙到“豳”,在今陕西郴县。他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由于周人在豳地时常受到夷狄部落的侵扰,后来又有一位部族首领叫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他率领族人从豳来到岐山下的周原,这里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发展农业生产,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使部族逐步强盛起来,因地处周原,定国号为“周”。后来,周文王、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并在这里形成了以农耕为特点的周文化,而岐伯也正是周文化的代表。
医药学在传承中,文化的基因是其内核。中医学尊岐伯为先师,也说明了周文化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而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突出表现在“天人合一”、“尚中致和”和“医为仁术”等方面。强调“顺应自然”是中医的核心思想,《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岐伯回答黄帝的话,很说明这个问题:“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这种顺应思想贯穿在中医养生防病、辨证论治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中国医学史专家们通过大量的考证,证实《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书中的文章应该是战国到西汉这一大段时间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学成就,冠名“黄帝”只不过是托名而已。既然如此,“岐伯”是不是确有其人呢?黄帝是圣人、名人,托其名可以理解,而岐伯之名,仅见于《内经》,其生平事迹,史书几无痕迹,有何可托?而且岐伯不是与黄帝同时代的人,却被尊为黄帝的老师,这只能说明岐伯是《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他的思想和理论在黄帝的后裔一代一代传承,成为中医学主要的创始人,而岐伯的医学思想是以周文化为底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