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急...明天考试!!!

三国演义1-20的白话文和1-20的重点情节,明天就要考试了~~~~
白话文要语言要简练但是不可以缺少重要细节
重点情节要考的几率最大的,重点情节要5-7个
初一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吴亡、西晋统一为止,其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它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在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刘备和曹操,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团,明显占有中心的地位。二者的矛盾、对立和冲突,组成了全书结构的主线,相比之下,孙吴方面则处于陪衬的地位。
而在,刘蜀与曹魏两大封建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表现出作者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184年01月 黄巾之乱
190年01月 反董卓连和
194年06月 群雄割据
200年01月 官渡之战
207年09月 三顾之礼
210年10月 刘备入蜀
225年07月 南蛮征伐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徒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倔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倔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育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敦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重点情节基本上有:

桃园结义(刘关张)
董卓之乱,十常侍之死,少帝被废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出奔杀吕伯奢
17路诸侯讨伐董卓,汜水关关羽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王允用貂婵使美人计挑拨吕布和董卓,杀董卓
曹操父亲被杀,曹操征讨徐州,刘备三兄弟与赵云前往徐州救援
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
曹操后方濮阳被吕布攻占,遂撤军攻打吕布
郭汜李jue杀王允掌权,献帝出逃,曹操迎天子迁都许昌
孙坚死,孙策平定江南三郡
曹操命刘备征讨袁术,吕布辕门射戟
吕布夺刘备地盘,曹刘共征吕布,吕布死于白门楼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浪漫小说《红楼梦》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他呼风唤雨(因为常年观察气象)、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煮酒论英雄》现入选上教版语文八下课本中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 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脸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进英雄.是非成败专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陪了夫人又折兵)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列如:舌战群儒,(火烧赤壁) (七擒孟获)

7.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成语(刮目相待)
故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分别是;使用双股剑的( 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 张飞)和使( 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2.三国演义中记叙了许多诸葛亮的事迹,如;(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 七擒孟获)等
3.周榆,字(公瑾 ),战死时长叹(既生瑜 ), ( 何生亮)
4.三国演义中属国的五虎是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5.草船借箭这一回主要讲主战派,主战派是( 诸葛亮),( 鲁肃)
6.三国演义中的常胜将军指(赵云 ),关羽牺牲的地点是(临沮 )

------------------------------------------------------
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6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浪漫小说《红楼梦》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他呼风唤雨(因为常年观察气象)、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煮酒论英雄》现入选上教版语文八下课本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16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徒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倔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倔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育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敦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重点情节基本上有:

桃园结义(刘关张)
董卓之乱,十常侍之死,少帝被废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出奔杀吕伯奢
17路诸侯讨伐董卓,汜水关关羽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王允用貂婵使美人计挑拨吕布和董卓,杀董卓
曹操父亲被杀,曹操征讨徐州,刘备三兄弟与赵云前往徐州救援
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
曹操后方濮阳被吕布攻占,遂撤军攻打吕布
郭汜李jue杀王允掌权,献帝出逃,曹操迎天子迁都许昌
孙坚死,孙策平定江南三郡
曹操命刘备征讨袁术,吕布辕门射戟
吕布夺刘备地盘,曹刘共征吕布,吕布死于白门楼
第3个回答  2009-04-21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吴亡、西晋统一为止,其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它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在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刘备和曹操,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团,明显占有中心的地位。二者的矛盾、对立和冲突,组成了全书结构的主线,相比之下,孙吴方面则处于陪衬的地位。
而在,刘蜀与曹魏两大封建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表现出作者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184年01月 黄巾之乱
190年01月 反董卓连和
194年06月 群雄割据
200年01月 官渡之战
207年09月 三顾之礼
210年10月 刘备入蜀
225年07月 南蛮征伐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他呼风唤雨(因为常年观察气象)、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参考资料:品三国

第4个回答  2009-04-16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 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脸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进英雄.是非成败专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陪了夫人又折兵)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列如:舌战群儒,(火烧赤壁) (七擒孟获)

7.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成语(刮目相待)
故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分别是;使用双股剑的( 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 张飞)和使( 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2.三国演义中记叙了许多诸葛亮的事迹,如;(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 七擒孟获)等
3.周榆,字(公瑾 ),战死时长叹(既生瑜 ), ( 何生亮)
4.三国演义中属国的五虎是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5.草船借箭这一回主要讲主战派,主战派是( 诸葛亮),( 鲁肃)
6.三国演义中的常胜将军指(赵云 ),关羽牺牲的地点是(临沮 )

------------------------------------------------------
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