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约翰·哈里森:英国 clockmaker John Harrison spent over 40 years developing five marine chronometers. His most notable creation, the "H4" in 1759, was a masterpiece that was only 5 seconds slow over a 64-day voyage, far exceeding the then-required accuracy of 2 minutes,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2. 孟剑锋: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国的錾刻技术给各国领导人带来惊喜。赠送给他们的礼物中,有一个果盘内放置了一块看似柔软的丝巾,令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触摸,但实际上这是一块纯银錾刻而成的。作为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孟剑锋参与了这份国礼的制作。他在工艺美术行业奋斗了22年,以其沉稳和精细的工作态度著称。他通过不断练习基本功,能够在枯燥的动作上坚持一年,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和工艺美术知识,积极探索新工艺,创新制作方法,创作了大量贵金属工艺品。他制作的模具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奖章、512抗震英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奖章和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舰徽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改进了纯银铸造工艺,提高了成品率近50%,降低了成本。孟剑锋是一位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工美匠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感和共产党员的坚守。
3.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地区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在这个“超级工程”中,钳工管延安以其精湛技艺成为明星工人。作为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首席钳工,他安装的沉管设备成功完成了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接缝处间隙误差达到了“零误差”标准。他的操作技艺精湛,被誉为中国的“深海钳工”第一人。他的精准来自近乎苛刻的认真态度,对每台修理过的机器和零件都做详细记录,并检查维修后的机器至少三遍。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使他练就了精湛的操作技艺。“我平时最喜欢听的是锤子敲击的声音。”管延安说,20多年的钳工生涯,虽然艰苦,但他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4. 胡双钱:“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人生的写照。胡双钱在航空领域坚守了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他深知,一次差错可能导致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生命危险。他运用自己总结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获得了产品免检荣誉证书。他不仅工作无差错,还能攻坚克难。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他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他希望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的大飞机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5. 丁厨师:有一位名叫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的动作和声音都极富节奏感,仿佛在演奏音乐。梁惠王询问他技艺如此高明的原因,庖丁回答说,他已经超越了对宰牛技术的追求,而是探究事物的规律。他最初宰牛时只看到整头的牛,三年后他已经能看到牛内部的肌理筋骨,不再是看到整头的牛。他在宰牛时只是用精神接触牛的身体,而不需要用眼睛看,就像视觉已经停止而全凭精神在活动。他顺着牛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用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他的刀从未碰到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不用说大腿骨了。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庖丁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宰牛数千头,而刀口仍然像刚磨过一样。他知道牛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并不厚,因此运转刀刃时有宽绰的空间,所以十九年来刀刃仍然像新磨的一样。但在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他会特别小心,目光集中,动作放慢。轻轻一动刀子,骨肉就会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他提起刀站着,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然后拭好刀收藏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