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贷款下来了,怎么操作?

如题所述

一、农信贷款下来了,怎么操作?

农信货款下来了,你可以带上身份证到营业厅去支取。

二、浅谈如何做好农信社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

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产品不断丰富,贷款主体、贷款方式、贷款投向等日趋多元和复杂,信贷风险较难把握。切实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信社在有效履行职能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就加强农信社贷后管理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一、当前农信社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新规制度学习不够,理解偏差,执行力有待于提高
2010年,为加强信贷管理,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统称贷款新规),将以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整合规范为精细化管理方式。但是由于时间紧、工作任务重,部分信贷人员对新制度办法学习不够,仍按老一套的方法去管理客户,在与客户的合作、风险的预警、传导、反应和处置等方面还没有规范化,更谈不上精细化,基本上还处于简单、粗放型的初级管理阶段,显然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多元化客户的需求。
(二)农信社客户呈现多元化,竞争激烈,贷后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农信社现有的考核模式,县级联社着重考核基层社的贷款、利润、不良贷款、存款等主要经营指标。其中利润指标的考核占很大比重,于是营销项目,发展业务成为基层社的工作重点。贷款营销力度大,就能多实现利润,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完成得好,就能拿到挂钩绩效工资。因此大家都重视贷。重贷轻管现象比较普遍,贷后管理难度却明显加大。现阶段,农信社客户呈现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种养殖户和农事企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同业竞争中,部分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低于农信社,服务水平、服务设施优于农信社,让企业更青睐商业银行,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三)贷款检查多半流于形式,检查面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由于基层日常业务繁重,造成贷款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充分暴露贷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检查结论定性化、简单化。比如对于借款用途、担保能力等内容检查的结论都是诸如:正常、良好、按规定执行等。二是贷后定期检查的内容趋于格式化,检查面较窄。三是检查报告内容简单,除了一些财务指标有些变化外,其他内容雷同。四是贷后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搞好贷后检查,揭示贷款发放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研究防范和化解措施。目前,一些贷后检查仅限于一般形式,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如少数信贷部门经理仅凭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平时了解的表面现象在办公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而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持续性和可靠性,第二还款来源的完整性、足值性和安全性却了解分析不足,更谈不上对潜在或显现的信贷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二、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行贷款新规的有关规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对法人客户贷款5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贷款30万元以上的要实行严格的柜台受托支付管理,从源头上防范资金挪用风险。一是设立风险信贷员,联社信贷管理部门要专门建立风险信贷员,从揭示借款人真正的风险点出发,加强贷后管理,重点监督资金支付方式,资金使用用途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现象;二是要建立资信信息库,对贷后检查中发现的情况应及时归类、形成书面报告,把有关信息输入信息库,并加强对贷款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的跟踪检查与评估。三是要实行督查制度,联社要经常督查各社贷后检查情况,并按照《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组织信贷人员到各社对贷款进行交叉普查,重视风险,把日常的防范、控制与集中普查相结合,为完善信贷管理提供依据。
(二)实行严格的贷款退出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加强贷后管理,必须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贷款退出制度。一是更新观念,全面客观地预测借款人生产、经营发展前景,即使效益尚好,但其行业已处于衰退期,预期前景暗淡的客户也要及时退出,因为退出本身就是规避风险。二是及时预警,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即将进入衰退期时就对相应行业或借款人进行预警分析,制订提前退出计划。三是区别对待,分析行业形势,按照借款人特征、人品、信用制定科学的清退方案,凡是贷款到期无资金偿还的,要逐笔降本,并尽早落实,特别是对自然人贷款到期可采取降本收息的办法,逐步退出。
(三)建立不良贷款三清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清收不良贷款,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时间要摸清,可能的情况下,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借款人作出停止经营的信息,抢抓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二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原因要分清,农信社必须区分清楚借款人停止生产和经营的真实原因是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还是因为农户、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或是农户、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有意为之等,这一点对研究处置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债务要清理,必须要及时对其资产进行清理,哪些是我们的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如何,其他资产价值状况如何,其中可能用于偿还我们贷款的比例有多大,以便及时地、尽可能多地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蔡葵)

三、浅谈如何做好农信社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

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信贷业产品不断丰富,贷款主体、趋多元和复杂,信贷风险较难范化解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信社在有效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就加强农信社贷后管理谈几点粗浅
一、当前农信社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
(一)贷款新规制度学习不够,理解偏差,执
2010年,为加强信贷管出台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并称三个办法将以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整合规范为精细化管理方式。但是由于时间紧、工作任务重,部分信贷人员对新制度办法学习不够,仍按老一套的方法去管理客户,在与客、传导、反应和处置等方面还没有规范化,更谈不上精细化,基本上还处于简单、粗放型的初级速发展和多元化客户的需求。
(二)农信社客户呈现多元化,竞争激烈,贷后管理难度加大
由核模式,县级联社着重考核基层社的贷款、利润、不良贷款、存款等主要经营指标。其中利润指标的考核占很大比重,于是营销项目,发点。贷款营销力度大,就能多实现利润,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完成得好,就能拿到挂钩绩效工资现象比较普遍,贷后管理难度却明显加大。现阶段,农信社客户呈现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种养殖户和农事企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同业竞争中,部分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低于农信社,服务水平、服务设施优于农信社,让企业更青睐商业银行,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三)贷款检查多半流于形式,检查面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由于基层日常业务繁重,造成贷款检查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检查结论定性化、简单化。比如对于借款用途、担保能力等内容检查的结论都是诸如:正常、良好、按规定执行等。二是贷后定期检查的内容趋于格式化,检查面较窄。三是检查报告内容简单,除了一些财务指标有些变化外,其他内容雷同。四是贷后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搞好可能出现的风险,研究防范和化解措施。目前,一些贷后检查仅限于一般形式,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供的财务报表和平时了解的表面现象在办公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而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持续性和可靠性,第二还款来源的完整性、足值性和安全性却了解分析不足,更谈不上对潜在或显现的信贷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二、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行贷款新规的有关规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对法人客户贷款5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贷款30万元以上的要实行严格的柜台受托支付管理,从源头上防范资金挪用风险。一是设立风险信贷员,联社信贷管理部门要专门建立风险信贷员,从揭示借款人真正的风险点出发,加强贷后管理,重点监督资金支付方式,资金使用用途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现象;二是要建立资信信息库,对贷后检查中发现的情况应及时归类、形成书面报告,把有关信息输入信息库,并加强对贷款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的跟踪检查与评估。三是要实行督查制度,联社要经常督查各社贷后检查情况,并按照《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组织信贷人员到各社对贷款进行交叉普查,重视风险,把日常的防范、控制与集中普查相结合,为完善信贷管理提供依据。
(二)实行严格的贷款退出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加强贷后管理,必须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贷款退出制度。一是更新观念,全面客观地预测借款人生产、经营发展前景,即使效益尚好,但其行业已处于衰退期,预期前景暗淡的客户也要及时退出,因为退出本身就是规避风险。二是及时预警,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即将进入衰退期时就对相应行业或借款人进行预警分析,制订提前退出计划。三是区别对待,分析行业形势,按照借款人特征、人品、信用制定科学的清退方案,凡是贷款到期无资金偿还的,要逐笔降本,并尽早落实,特别是对自然人贷款到期可采取降本收息的办法,逐步退出。
(三)建立不良贷款三清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清收不良贷款,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时间要摸清,可能的情况下,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借款人作出停止经营的信息,抢抓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二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原因要分清,农信社必须区分清楚借款人停止生产和经营的真实原因是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还是因为农户、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或是农户、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有意为之等,这一点对研究处置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债务要清理,必须要及时对其资产进行清理,哪些是我们的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如何,其他资产价值状况如何,其中可能用于偿还我们贷款的比例有多大,以便及时地、尽可能多地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蔡葵)

四、贷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首先,措施有:贷后管理的考核与其营销费用挂钩、信贷人员参与贷后管理、贷后管理中发现了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2、其次,建议有:完善贷后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预警意识、树立全程监控信贷风险理念。贷后管理是商业类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贷后管理,银行信贷管理用语,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长期以来,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在信贷经营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当前的贷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已将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处理作为银行授信业务的重要环节予以强调和规范,充分说明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投资失误的影响,上下游的影响(负面影响表现在原材料涨价和产品降价或需求减少等)会引起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较大不利变化。贷后管理就是要跟踪客户所属行业、客户的上下游和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不利于贷款按时归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3、对公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现状:(1)对贷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在思想上,对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始终不深、不透,没有形成真正的贷后管理理念。其次,在体制上,现行的贷后管理职能是由信贷经营部门行使,没有独立的贷后检查和管理部门,客观上,造成给贷款发放和贷后检查两个职责均由客户经理履行的局面,给贷后监督检查带来了障碍,不能独立行使监督检查职能。由于贷后管理工作量大、短期难有收益,在人员不足、无独立的专职管理机构的情况下,贷后管理必然弱化。最后,在实际操作中,“重放轻管”现象比较突出(2)对企业的认识存在误区贷款发放后资金调度是企业内部的事,银行不必干预。每笔贷款的发放都有其指定的用途,企业有权调度、使用其借入资金,但应按用途使用,这也是保证还款的一个前提。更多情况下,贷款被借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使借款企业逐渐空壳化,导致债权悬空,这种资金调度行为银行必须依法干预。能按时还贷款利息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虽有一定道理,但不绝对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不固定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他行借款,有些项目贷款还息甚至来源于银行自己的贷款本金等,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一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3)贷后检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管户的客户经理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产品市场行情等情况,搜集整理资料,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则放松了,由于到企业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这种检查是企业报表数据的移位和凭印象做出的书面反映,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4)信贷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目前贷后管理相关办法中规定的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客户基本情况、客户经营状况、客户信用状况、客户财务状况以及重大事项等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定性分析居多,这些定性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现行的贷后管理文本中,有关企业财务指标分析方面的信息预警达到40多项,这些指标主要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的每一科目的变化幅度设置提示关注等相关信息,如此多的比对指标需要相关人员搜集同行业、企业同期、年初等大量的财务数据,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每一个分项指标很难说明企业的财务变化趋势、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对银行的贷款风险分析来说,这些指标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5)动态监测风险能力还相对较弱我行自股份改造上市以来,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建立了以质量真实优良、股东回报满意为特点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为股东价值的持续创造提供保障的战略部署。然而,在贷款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贷后管理是变化最多、最为复杂也最难控制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确保资产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贷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贷后管理能够持续性的发现信贷资产的风险,能及早预警,分析贷款处于何种形态,应采取何种信贷政策,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于未然。目前,我行对贷前调查和贷款清收工作比较重视,而恰恰对于如何动态监测与识别贷后风险关注不够,使原本可发现的一些风险预警信号未能及时发现,丧失了化解信贷风险的最佳时机,最终影响到信贷资产的安全。(6)贷后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奖罚机制现行的贷款奖励条件,仅对清收不良贷款给予重奖,发放并安全收回正常贷款却不给予奖励,造成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失去了清收不良贷款重奖之利好政策机遇)的异常机制;该重奖的信贷资产质量优良的行(处)没有得到重奖,不该重奖的信贷资产质量低劣行(处)却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贷款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最大奖励。(7)贷后管理力量比较薄弱近年来,我行的贷款总额增长了将近一倍,而相应的员工却每年都没有相应的增加,而这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客户经理人员很大精力又放在拓展市场、营销客户上,这在十年前专业银行时代是根本不需要的。“现在的贷后管理没有90年代好做,现在的贷款总量太大,而从事信贷业务人员少,管理的客户太多,贷后管理力不从心”。另外,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难度大,要求业务人员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善于与借款人建立比较融洽的业务联系,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跟随不上,也会影响贷后管理工作质量。由于贷后管理工作弱化,使信贷风险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范,贷后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律依据:《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贷款人应定期对借款人和项目发起人的履约情况及信用状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贷款担保的变动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与分析,建立贷款质量监控制度和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出现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不利情形时,贷款人应对贷款风险进行重新评价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第三十一条项目实际投资超过原定投资金额,贷款人经重新风险评价和审批决定追加贷款的,应要求项目发起人配套追加不低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投资和相应担保。第三十二条贷款人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和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建立贷后动态监测和重估制度。第三十三条贷款人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收入现金流以及借款人的整体现金流进行动态监测,对异常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