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入声

如题所述

入声是汉语四声之一,其声短促,一发即收。

入声

入声是一种声调,见于古汉语。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沈约在《答甄公论》、唐代僧人处忠在《元和韵谱》、唐代日本僧人安然在《悉昙藏》、明代僧人真空在《玉钥匙歌》、顾炎武在《音论》、张成孙在《说文谐声谱》、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对入声均有描述。

他们对入声的描述提及到:“直而促”“径直”“短促急收藏”“诎然而止,无余音”“急言”“闭气”等等。

王力语言学词典认为上古有入声,分长入、短入两类;中古汉语的入声收尾为[k,t,p],保持着上古短入的调类,魏晋以后的去声字多由以前的长入字转来。到元代,入声在大部分北方话里消失,这种消失应该是以三类入声混合为韵尾作为过渡。

知识拓展:

一般入声是短而急促的,但有例外。在广州话、客家话中,入声字音节以辅音[-p̚]、[-t̚]、[-k̚]作结,发出明显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广州话完整的保存了古入声的塞音韵尾[-p̚]、[-t̚]、[-k̚]。

客家话大部分保留古入声的塞音韵尾[-p̚]、[-t̚]、[-k̚],小部分古代以[-k]收尾的入声并入了[-t̚];赣语-南昌话古代以[-p̚]收尾的入声并入了[-t̚],在读书音中[-k]也有并入[-t]的趋势,如「百」的文读音是[pεt̚],「麦」的文读音是[mεt̚],仍保存着[-t̚]、[-k̚]两个塞音韵尾。

福州话[-p̚]、[-t̚]都已消失,[-k̚]韵尾正处于向[-ʔ]转变的过程中,因此两音并存。苏州话则是古代[-p̚]、[-t̚]、[-k̚]一律变成[-ʔ],代表了塞音韵尾演变的最后阶段,吴语里有入声的方言,一般也都是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