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教你如何说服众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1957年的黑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简单的讲,这是一个人挑战多数人观点并且迫使他们改变观点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一个贫民窟出身且有犯罪记录的不良少年被指控杀了他的父亲。凶器是他随身携带的弹簧刀,有两个证人证明他们亲身听到/看到男孩弑父的过程。男孩提供的不在场理由是观看了电影,但是他说不出电影的名字而且电影院并没有人看到男孩。所有的证据标明男孩就是杀人凶手。如果12名陪审员都认为男孩有罪,男孩将被送上电椅,接受法律制裁。

当时的情况,陪审团十一人认为男孩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认为男孩无罪。8号陪审员通过对人证、物证的怀疑,让陪审团内部的观点发生扭转。从一人认定男孩无罪,到两人、三人、六人、最后终于全票认为男孩无罪。

一部场景局限在一个房间内,十二个人坐在一起辩论的电影被各国翻拍,我想应该是它背后的可能性。这部电影讲的并不是法律,是打破大多数的胜利,更是藏在背后的人性。

不过现在不是谈人性的时候,让我们先看看电影表面的东西——8号陪审员是怎么用他高超的技巧,改变(策反)剩下十一人的观点的。

[无记名投票,瓦解内部]

十二人的队伍,当你和十一人观点相左,毫无疑问,你是突出又不讨好的那一个。但是你发现这个团队并不是团结一心的,他们身份各异,动机不同。甚至在第一轮阐述中,银行家一类的上层阶级的陪审员们对于贫民窟的言论,刺痛了同样出身贫民窟出身的陪审员;对投票态度无所谓甚至拿死亡开玩笑的陪审员的做法引得另一位做事严谨的陪审员的不快。

当洞察到团体内部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的时候,8号陪审员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自己弃权,用无记名书面的方式再次投票”,如果11票全部同意男孩有罪,他就改变立场。当对面11人的观点相同的时候,他没有让貌合神离的11人当众撕破脸,给了他们可以安全搞小动作的空间。同时自己弃权展示自己是个接受意见的人,显示不会固执己见。一个愿意接受意见并且有亲和力的领袖显然更受欢迎。

当第一张“无罪”纸条出现的时候,除了8号陪审员自己阵营增加支持外,剩下的十人毫无疑问会把矛头指向那个“背叛者”,只要我们11人像上次那样意见统一,就可以尽早结束争论。但是突然冒出的“背叛者”打破了他们的计划,让他们慌了神。一场书面投票直接分裂了11人的团队,此消彼长,堪称高明。

[发现漏洞,逐个击破]

当第一个反对票出现后,意味着一个地方出现了裂缝,现在8号陪审员的任务就是让裂缝越来越大,逐个击破。

我们来分析一下场上的局势,强烈表现出男孩有罪的人实际上是两个,一个是与自己儿子打架过的固执老头,另一个是着急看球赛的中年男子。电影中出现了一个细节,中年男子在一次争论后把挂在椅子上的西装拿起来放在衣橱中。一个着急去看球赛的人,把衣服放在了衣橱中,证明他内心已经开始明白争论不会很快结束,自己已经先行把敌方想象的很强大,这一步就已经证明了中年男子在妥协。看到这个细节的8号陪审员看出了中年男子的虚张声势,开始拉拢与中年男子不合的陪审员,打算捏这个软柿子,不断施压迫使他屈服。

[让中间派参与其中,化敌为友]

8号陪审员手里握着人证物证的漏洞,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人独立阐述。他选择让观点并不鲜明的中间派参与进来,共同见证证据中的漏洞,动摇他们的观点。他在复原事发情况的时候,让一名陪审员帮忙拜访椅子,另一个陪审员用秒表计时。毫无疑问,让他们参与进来,他们更会重视结果,这在无形中又拉拢了一批不坚定的中间派。

[利用对手的弱点,转守为攻]

坚持男孩有罪最凶的人,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脾气暴躁。不允许别人忤逆他,甚至在8号陪审员提出疑问的时候,大骂其他人。这下就惹怒了众人。

8号陪审员借此机会转守为攻,开始骂他是自私的虐待狂,尝试激怒这个容易愤怒的人。被激怒后的对手要殴打他,此时8号陪审员的目的达到了。他让其他人看到了这个人的潜在威胁性,让更多人站在自己这边。

经过几轮的交锋,8号陪审员战胜了最后一位对手,成功改变了故事的结局。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教会了我如何斗转星移,偷天换日。

 当然,整部电影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其实在故事之外,8号陪审员费尽心思究竟是拯救了一个无辜的少年,还是让真凶无罪释放,我们无从得知。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从12个人的视角,揭露了每个人评判别人的过程。如果这次陪审团没有8号陪审员这样的人呢?如果其他人都很固执呢?你深思熟虑的结果到底对不对?真相和你想象中又差多少?

我们可以轻易改变想法,改变对人的态度,别人也会对我们如此。我们可以随意评判别人,别人也会随意评判我们。那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