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治疗手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传统中医向来是防治结合,手段有:

一、汤液法——中药内服法,有丸、散、膏各种药剂,口服多为汤液。

二、针灸——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包括针刺放血)。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调脏腑,防治疾病。

三、按摩——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

四、导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

五、食疗——药食同源、药膳。

六、其他——外治法等。

外治法:

拔罐:使局部皮肤充血,防治疾病。适用于各种疼痛、风湿、痹痛、神经麻痹、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及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末溃等外科病。

捏脊、刮痧、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贴、膏丹丸散外涂外敷、药浴、坐浴、中医骨伤科的整骨。

养生七法:神养:包括精神心理、情趣爱好和道德品质调养。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气养: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形养: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食养: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药养:养生药剂选配调制,中医常有“药膳”之说。术养:非食非药的养生法。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疗法养生。

四时养生法: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安排生活起居。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松弛心胸,庭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顺应春升之气机,不束缚自己; 2、夏三月应晚卧早起,夏天该天热而汗出,让它出个够,是阳光宣泄于外不要过于贪凉,顺应夏长之气;3、秋三月,应早卧早起,心情平静安宁,不烦不燥,保养肺阴,免受燥气之侵袭;4、冬三月,时令闭藏,冰天雪地,保护阳气,勿使外泄,不使皮肤出汗过多,早卧晚起,像冬眠的动物一样,祛寒就温,减少活动,养精蓄锐,以待来春,这是冬藏之道。

预防中风六字诀:稳:即稳定情绪。防:即防止便秘。低:即饮食低脂、低盐。忌:一忌食过饱;二忌看电视时间过久;三忌随意突然停药。 炼:即坚持适度的锻炼。诊:即早治“小中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4
中医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方法。例如,治疗面神经炎,也就是面瘫,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外感风邪闭阻经络,而导致口角歪斜,可以应用经典方剂牵正散以祛风通络,也可以配合在面部下颌穴、颊车穴、地仓穴等处针灸、治疗效果会更好;如治疗带状疱疹,可以用梅花针点刺配合拔罐,可明显控制疱疹扩散。
第2个回答  2022-02-14
1.按法: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秒),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

2.摩法:用手掌或指腹轻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

3.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4.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5.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钳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的推进。

6.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

7.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8.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

9.掐法: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
第3个回答  2022-02-14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4个回答  2022-02-14
中医治疗方法是按治疗途径可分为外治、内治两大类。按采用的手段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精神的、综合的五大类。在外治中最具特色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火罐疗法等。在内治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中草药疗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