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他又是怎么统一六国的呢?

如题所述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最为伟大的一位皇帝,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政策使华夏凝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始皇对华夏的贡献比儒学创始人孔子还要多得多。




秦始皇嬴政十三岁即位,由于年纪太小,朝政一直交由太后、大臣掌管,直到十六岁完成加冠礼,朝政大权才交到嬴政的手中。嬴政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谋划灭六国的大计。


嬴政在公元前238年亲自掌权,直到公元前230年才消灭第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韩国。


公元前231年,秦国一战直接将韩国的要地南阳拿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驻守在南阳的秦军向东攻往韩国的都城新郑。这一战对于韩国来说,虽然是决定国运的一战,但是韩国根本组织不起抗击秦军的力量。秦国灭韩国用一帆风顺来说,丝毫不为过。



公元前228年,秦国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赵国。


赵国是秦国兼并六国过程中最头疼的两个国家之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促使赵国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之一,在当时足以与秦国媲美。到了战国后期,赵国虽然国力比不上秦国,但是有着骑兵这一兵种在战场上的压制,以及优秀将领李牧的统领,秦国在与赵国的战争当中多次败于赵军。


一个国家是否兴旺,最主要的就是国家的国君很不巧,赵国的亡国之君,赵王迁就是一个蠢蛋。



当时的赵国上下全靠一个人支撑着,这个人不是赵王迁,而是李牧。秦军深知只要李牧在一日,赵国就难以消灭,只要除掉李牧,赵国唾手可得。秦军主将王翦偷偷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


郭开一得到王翦的钱财就开始诋毁李牧,声称李牧要联合秦军谋反。赵王迁如果是明君,懂世理,死的人就是郭开,但很无奈,赵王迁是昏君,死的人是李牧。


接替李牧的人是赵匆与颜聚,这两个人的军事能力不知,只是知道这两个人一碰上秦军就以兵败告终,估计也就是个三流货色。


当时的秦军都已经打到邯郸城下了,兵败等同于国亡。



公元前225年,秦国消灭了第三个国家,这个国家是魏国。


魏国与秦国接壤,经常被秦国侵略。到了战国后期,秦王嬴政亲自掌权之时,魏国的情况与韩国的相差无几,也就只剩下了那么几个城池。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大军攻魏,魏军只敢固守,不敢出城,这一点与赵国相差甚远。


魏国都城大梁地势低洼,精明的王贲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引大水灌大梁。王贲引汴河之水灌入大梁,试图逼迫魏国投降,但是魏国死死不肯投降。直到三个月后,经过河水浸泡的大梁城崩塌,秦军冲入大梁,魏王假才投降。



公元前223年,秦国消灭了第四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秦国消灭楚国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灭赵国。秦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一开始一帆风顺,但是到即将会师之时,被早已尾随的楚军突袭,二十万大军溃败,最后是王翦出来收拾残局。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但是却耗而不打,面对楚军的屡次挑衅,王翦给予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就不打。



楚国虽然是春秋时期一直强大到战国时期的国家,但是经过秦国的长时间蚕食,国土也就只剩下了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现如今几十万人在外打仗,这几十万人每天都是要吃饭的,渐渐的后援就出现了问题,士气也出现了问题,楚将项燕无奈,只能派一部分的人马撤退,这正是王翦想要的。


秦军在“军功爵制度”的刺激下,对战争非常敏感,一听到战争就兴奋万分,而这次王翦耗着不打,秦军早已忍耐多时,浑身劲没处发泄,浑身痒痒。楚军的一部分人马一撤退,王翦即刻下令全军总攻,秦军如同洪水猛兽一般,直接将楚军“淹没”,楚国的主力部队在这场战争当中全军覆没。


紧接着王翦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俘虏了最后一任楚王负刍。




公元前222年,秦国消灭了第五个国家,这个国家是燕国。


秦国早在公元前226年,就已经将燕国的主力击溃,攻破燕国的都城,将燕王喜赶到辽东地区,而这一切的缘由就是因为“荆轲刺秦”,如果不是荆轲刺秦,估计秦国不会那么早攻打燕国。


公元前222年的燕国与韩、魏差不多,秦军兵临辽东郡,但燕国根本没有还击的力量。在秦军的猛攻之下,燕王喜不出意外地成为了秦军的俘虏。在当时,赵国还有一点残余力量存在于代地,秦军在班师回朝的时候顺手将赵国那一点残余力量消灭,俘虏了自称为代王的赵嘉。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了最后一个国家齐国。


秦国消灭齐国比消灭韩、魏、赵更加轻松,因为齐国是不战而降。齐国在战国后期奉行的国策是“事秦”,也就是尽量不与秦国有纠纷,尽量不与秦国产生过节。


齐国地处列国的最东端,而秦国地处最西端,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齐、秦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冲突,连小规模的冲突都屈指可数,这也导致了齐国始终待在安乐窝之中,直到秦国兵临城下。



秦国并不与齐国动兵,因为秦国明白齐王田建就是一个饭桶,现如今已经兵临城下,只要给他一点甜头,说不定他就会举国投降。齐王田建的所作所为果真应了秦国的猜想,秦国答应齐王田建,只要他肯举国投降,就让他好好的当一个封君,舒舒服服的过完这一辈子。


要知道秦国从公元前221年消灭韩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消灭燕国,所俘虏的五国君王要么残死,要么被囚禁,有封君当的还没有出现。


齐王田建自认为齐、秦关系良好,秦国会讲信用,印证了秦国的猜想——举国投降。


等待齐王田建的并不是封国,而是森林。齐王田建被嬴政扔到森林当中,断绝一切食物来源,活活的饿死。



结语


秦国消灭六国看似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其实是秦国自从秦孝公开始历代君王的功劳。要是没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的呕心沥血,怎么样都轮不到他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在《过秦论》当中,《过秦论》称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9
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当时秦国灭六国的时候他采取的是远交近攻,逐个击破,对远处的国家进行笼络,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在露出自己的野心。
第2个回答  2021-04-29
灭6国的顺序是 韩,赵,魏,楚,燕,齐,他在灭了其他六国之后在其他国家普及秦国文化,而且要让他们统一文字,还做出了政治上的改动。
第3个回答  2021-04-29
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秦始皇从小国开始进行统一,由小到大,逐步统一了六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