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种植技术

我主要想找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和光碟 想找知情的推荐
那要找很多种的蔬菜种植技术和一些防病虫之类的呢

一、黄瓜栽苗时底水底肥要足,如果不足,缓苗后可轻施缓苗肥水,然后不再追肥浇水,达到促根控秧促结果的目的。当根瓜座住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浇水,每亩追尿素10~15公斤,或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一般随水追肥。结果前期一般20~30天追一次肥,中后期则10~15天一次,每亩每次追尿素10~15公斤加硫酸钾8~10公斤。浇水必须选晴天上午进行,中午时打开通风口降温降湿,千万不能在阴、雨、雪天浇水,否则空气湿度过大,易引起霜霉病的发生。
要及时摘除黄瓜上的侧枝、卷须、雄花和老病叶,减少养分的无效消耗。当龙头长到铁丝时,选晴天中午后进行落蔓,每次落蔓不能过多,大约一尺左右。
二、把好采收关。黄瓜根瓜要早采,采收要勤,采收越勤,产量越高,而且植株不容易早衰,尤其是在冬季低温弱光期和植株病虫害严重时更应早采,防止植株花打顶或化瓜。这是因为一株黄瓜,壮叶片制造的养分要供应瓜条、供应小叶片、供应根系、供应瓜蔓生长,植株生长势弱时,制造的养分本来就少,如果结的瓜条过大,它争夺养分的能力强,那么瓜蔓得到的养分少就不往出长头,发生花打顶,上部的小黄瓜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就发生化瓜。 三、要加强病虫害的发生。当前安塞大棚黄瓜存在的主要病害有花打顶、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嫁接黄瓜(拟茎点霉)根腐病等,害虫主要有白粉虱、蚜虫、斑潜蝇和根结线虫。
花打顶发生的原因是夜温太低和冬季地温低的导致黄瓜根系受损。防治的根本措施是加强大棚的保温能力,勤采收,另外把发生花打顶植株顶部的小花全部除掉,并用20~30ppm赤霉素喷龙头,一周一次,共2~3次。
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空气湿度过大,防治的关键是控制棚内的湿度,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浇水和加大通风来实现,霜霉病发生时要及时用药进行防治,常用的药有15%霜疫清烟剂250克/亩、58%金雷多米尔锰锌600倍液、25%阿米西达1500倍液、52.5%抑快净2000倍液、72.2%普力克800倍液、50%安克120O倍液等,打药时可每药桶内加2两白糖,1两尿素能增强黄瓜的抗病能力,打药时要多打叶背面,要细致到位。
细菌性角斑病初期症状易与霜霉病相混淆,应慎重区别。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不同处是其病斑较小,颜色浅,后期开孔,叶背病部水浸状明显并产生乳白色菌脓,没有霉层。发生时喷洒30%琉胶肥酸铜(二元酸铜DT)可湿性粉剂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或40%细菌灵(CT)1片,加水2.5升,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
白粉病发生时可喷27%高脂膜80~100倍液、或粉必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7%加瑞农600~80O倍液、或30%特富灵2O00倍液、或12.5%速保利乳油25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4000倍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1
您好:
黄瓜的历史
黄瓜原产于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热带雨林带地区。最初
的黄瓜为野生,瓜带黑刺,味剧苦不能食用。野生黄瓜经过长期

的栽培、驯化,苦味变轻,开始食用。

此后,黄瓜便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通过自然选择。人工选

择和引变,形成很多变种或生态型。再经过各地不断淘汰和改良,

发展成为现在的多种栽培品种。

西亚地区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开始栽培黄瓜,后传播到西方。

公元一世纪,在罗马。希腊。小亚西亚开始栽培。黄瓜传播到欧

洲各国比较晚,9世纪传到法国和俄国。英国在1327年才有栽培的

记载,1573年之后,才得到快速发展。1494年哥伦布在海地岛开

始种植。1535年在加拿大印地安开始栽培,1584年传人弗吉尼亚

岛, 1609年传人马萨诸塞州。10世纪传入日本。

根据我国历史记载, 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

域,从印度带回黄瓜种子,经新疆传到北方,经驯化形成华北系

统的黄瓜。其特点是节问和叶柄较长,根系细长,再生能力弱,

果实较长、皮薄。有刺瘤,早熟。另外一条路,由印度从东南亚

经水路传到华南,经驯化形成华南系统的黄瓜。其特点是叶片较

厚,根系较强,果实粗而短,果皮较坚硬。无刺瘤,晚熟。到了

唐朝,已能在温室栽培黄瓜。唐诗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

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元、明

朝以后,在《学圃余蔬》书中写道:“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

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以上

供。”这些记载说明北京农民用温室栽培黄瓜的技术已有相当水

平了。

18世纪到20世纪初,黄瓜的露地栽培比较普遍,从南边的福

建、广东,到东北的黑龙江,多数省都有种植,但用保护地栽培

黄瓜的甚少,只有在京城郊区用阳畦、小暖窖、温室等形式进行

小面积的种植,供达官贵人享用。解放后,露地黄瓜的栽培面积

有了较大的进展,连西藏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也试种成功。保护

地黄瓜不仅城市郊区种植,广大农村也普遍栽培。由于阳畦、温

室、小暖窖的透光材料都是采用玻璃,发展速度受到了限制。

50年代中期,由国外引进塑料薄膜开始研究试验。当时北京

农业大学园艺系曾利用小拱棚种植了黄瓜,结果收到早熟丰产的

效果。1958年山西农学院也曾利用塑料薄膜覆盖黄瓜,同样收到

良好效果。60年代初,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先后应用塑料小

拱棚种植黄瓜。自从1963年我国能自行生产农用塑料薄膜以后,

黄瓜保护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覆盖形式也开始增多。1965年前

后,东北地区出现了简易的塑料大棚,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瓜、

果类蔬菜提早定植和提早成熟开创了好的前景。1966年长春市郊

区建立了一座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从此以后, 全国塑

料大棚面积迅速发展,据统计,1978年全国塑料大棚面积为5333

公顷,1993年大棚面积为33333公顷。

60年代以前,保护地的主要形式是温室栽培。温室用的采光

材料全是玻璃,而且需要人工加温。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和

大型工矿区。由于玻璃重量大、易破碎,需要坚固的框架作支撑,

造价较高,所以,全国温室面积较小。70年代初,塑料薄膜的应

用,塑料日光温室也开始较快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城市蔬菜市场的

开放,流通领域的体制改革,为塑料日光温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再加上塑料日光温室比塑料大棚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在京、津、

鲁、冀等地区严冬能够生产黄瓜,所以,塑料日光温室生产的发

展比塑料大棚更快。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1989年全国

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总面积为13.28万公顷,1995年总面积为66.6

万公顷以上。 以河北省为例:1985年全省日光温室为0.366万公

顷,1995年为4. 654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12.7倍。黄瓜是蔬菜

当中主要的一种,也是保护地栽培当中最主要的一种。目前我国

塑料温室和大棚栽培的黄瓜都各占其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露

地、大棚和温室黄瓜的生产,使新鲜黄瓜达到周年供应。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到我们研究所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数据库浏览,您一定会有获益匪浅的感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4-06
天津的专家有一本书《黄瓜》,比较全面。希望对你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