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如题所述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拓展资料:

以人为本,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或者,把人当做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这一物种;或是描述群体中的“人”的个体。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源”,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点:

(1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

(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 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因此,理论上它们是理念载体即理念持有者对教育的清醒认识,是他们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

(4 )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诸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还以上述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观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等;

(5 )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

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