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是周恩来说的吗

如题所述

 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精通我国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并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他的一生不仅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化而呕心沥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以科学的分析,并引导人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精神现象。它包括社会理想、伦理道德、法律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礼仪准则,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化,要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深受阶级的影响,众多的文化现象要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成长过程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和挖掘都有独特的地方。

周恩来对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他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是勤劳、勇敢和优秀的,它们创造的文化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明确地指出:“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绝不能说这个民族是优越的,那个民族是劣等,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种族主义的想法。……我们认为,所有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有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是勤劳、勇敢、有智慧的,我们的民族完全能够创造出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就有传统的民族化问题。周恩来说:“既然承认各民族的存在,而我们又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化问题就必须重视。……例如,民族的语言文宇,就要尊重它。……既然承认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要受到尊重。这些就是民族化。”②所以,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同文化的创造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比较慢,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特别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以便“使各民族共同繁荣。”③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他说“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辩证地发展着的。”④他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纵横交错的发展过程,非常清楚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极为复杂的。在这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它璀灿的光芒,也有失色的秕糠,它的存在和发展是菁芜并存,优劣混杂。两方面的传统文化思想都在浸润、濡染着我们民族的人格。因此,对待中国传统必须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更深层面进行科学的分析,辨其精华和糟粕。既反对一揽包之、兼收并蓄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菁芜不辨、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周恩来从两个方面指引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区别优劣。早在解放前夕,他就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就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对旧的,另一方面是发展新的。这就是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⑤这是他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同时他对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又做了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周恩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的,难免要受到时代的限制,阶级的制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鱼龙混杂,这就要用历史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辨其真伪。他要求人们“要有点辩证法,不要一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就气炸了,那叫形而上学、片面性。”⑥他说:“古今中外都有好的东西,都要学,不要排斥。”⑦封建社会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些开明人物也有可能做些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周恩来对清王朝就做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他说:“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它做了许多坏事,所以灭亡了。但也做了几件好事:第一件,把中国许多兄弟民族联在一起,把中国的版图确定下来了,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第二件,清朝为了要长期统治,减低了田赋,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第三件,清朝同时采用满文和汉文,使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接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⑧他又说:“康熙懂得天文、地理、数学,很有学问。”⑨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对待传统文化区别优劣,才能比较菁芜,才能抉择吸收什么,批判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还必须坚持扬弃的辩证方法。他指出:“历史的发展总是今胜于古,但是古代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所以毛主席要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⑩这里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一要勇于批判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糟粕,否则就要毒害人民。他在许多场合下提醒我们:中国这个社会极为复杂,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东西时刻都在侵蚀着人们。他说:“在这个社会里,旧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很容易影响你,沾染你,侵蚀你。”11因此,对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糟粕要勇于剔除;二要善于继承。周恩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切都好,也不是一切都不好。好的就要继承,因为“任何思想的发展都不是无根的。”12“毛泽东思想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根。”13这就给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展来的,传统文化中只要是优秀的,是对人民有益的,都要大胆地继承。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继承就没有创造,发展就无从谈起。

周恩来还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他说:“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编的府志、县志,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收集旧社会的典型事迹也很有价值,如近百年来有代表性的人物、家庭和家族的情况就值得研究,看看他们是如何产生、发展和衰亡的。”14他还说:“人们都赞扬我国的古代文化,其中就包括很丰富的历史记载,不仅有正史,还有野史、笔记等。汉文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15周恩来这一嘱咐,给我们这一代人提出了一个历史的责任,不仅不能忘却祖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遗产,例如我们祖先创造的既有天文、地理、自然、人文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又有他们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人格,等等。而且要把这个丰富的文化宝库,重新开发出来,为后人永恒效法。

当然,研究传统文化,不是以古而古,而要挖掘其精华,并把它融合在现实的土壤里,发展为时代崭新的东西;我们要批判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吸收其有益的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使之古为今用。这就是周恩来一再强调的发掘传统文化要“创造”的重要观点。

二、对传统文化要全面、准确地发掘

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阐明了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而且指出要全面、准确地发掘,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首先,周恩来要求对传统文化加以分类。就是说挖掘传统文化时,要区分主次,在坚持批判继承的总原则下重点把握。周恩来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把传统文化大体上分为三类,或者说分为三个层次,分析了它们在历史上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一类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周恩来认为这一类是最丰富的、最具有人民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要重点挖掘。建国伊始,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讲话时指出:“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很宝贵的传统,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革命的传统。比如,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封建主,我们民族抵抗外来侵略,这些革命传统,都是很宝贵的。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发扬。”16还有,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许多美德,也是我们要重点挖掘和继承的,如周恩来指出的“我们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近百年,而且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几千年间,劳动人民不断斗争,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光大。”17特别是近百年来,劳动人民英勇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的统治,创造了可泣可歌的文化,这可以激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它发扬光大。

另一类是历代思想家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文化学说。对这类文化,周恩来认为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类文化孕育和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各家的思想,包括宇宙观、行为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及人们情感态度等。这些都对中国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更广、更深,并流传至今。周恩来强调这一类文化要加以批判地吸收,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割断历史。1957年,他在杭州群众大会讲话时说:“‘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是完全应该的,孔家店是要打倒的。可是现在对孔子就应该全面评价,对他的一些好的地方,就应该给予肯定。”18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的确孔子有好的东西,比如在人生观上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提出以“仁”为本是有合理因素的;他的教育思想、中庸思想包含许多积极的东西,这些积极的东西怎能轻易地否定呢?

当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肯定它,不是包揽它。因为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用来宣扬忠君,喧染“天命”,把孔子消极的东西捧为至宝,这一部分内容应予否定。要按周恩来指出的那样肯定孔子的一些好的地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新儒学的学者对孔子的思想不“一分为二”,本来是糟粕的东西,也把它捧为精华,甚至说儒家的思想是21世纪的指导思想;21世纪是什么“儒学昌盛”的世纪。这是错误的。不管这些新儒学家主观用意如何,起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态度,背离“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再一类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开明的封建统治者留下的文化。周恩来认为对这类文化,也不能一概否定,也要吸收其中某些有益的因素。周恩来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例如在封建时代,起过一些进步作用,对广大人民有好处的东西,也是应该肯定的。甚至封建王朝里边也有一些有进步作用的东西,有的帝王也做过促进历史发展的事情,我们也不能采取非历史主义的观点一律抹煞。”19例如,对改良主义也要分析。要看是什么时候的改良主义,革命高潮时主张改良,那是调和阶级矛盾,阻挠革命,必须反对;而“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但它对当时的中国,对当时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否认。

其次,周恩来对挖掘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原则。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出“中国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勇敢、勤劳。”20这是我们要继承的发扬的;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要有人民性,要站在同情广大人民方面。我们把历史的东西搬出来,是否就背离了现实呢?要看作品的内容”21;在史学方面提出“暴露旧的东西,使后人知道老根子,这样就不会割断历史。……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22他还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很值得收集。”23在科学技术方面提出“从知识来说,反对的是那些有害的东西;有利于人民的科学技术,有利于人民的知识,我们还是欢迎的,还是要学习的。”24他肯定“知识就是力量。”

周恩来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他不仅要求各业务部门要重视这项工作,而且他身体力行,亲自领导、指挥发掘古代文化的精华,做到有所创新,使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在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文艺思想、史学和其他科学的思想中,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三、努力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人才,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一需要人才;二需要创造。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周恩来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思想的核心。他不止一次提出挖掘古代文化的精华要为今天社会主义服务的观点。

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周恩来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因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从事科学研究,要有人才,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是完不成这项艰巨任务的。

1950年6月8日,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国家存在了几千年,人口发展到四亿七千五百万,能够抵抗敌人的侵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这表明我们民族过去是掌握了一些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因而是有科学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发掘它,研究它。”25现在要研究它、发掘它就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一样需要人才。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国家是这样地大,我们建设事业发展得这样地快,今后还要发展得更快,因此,我们不能不更快地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26他这一观点当然也包含着培养发掘传统文化的专门技术人才。

同时,周恩来还就发掘传统文化需要培养人才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第一,要尊重和发挥老专家的意见和作用。周恩来认为老专家“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组织得不好,没有能使他们的力量发挥出来。”27因此,他指出对老专家要给以各方面的照顾,做好组织工作,发挥各路“诸侯”的力量“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28第二,指出要培养年轻的一代。因为老专家“今后的日子总是比中、青年人少一点了。”29为了使中、青年人尽快地脱颖而出,他提出老专家“如果自己不能动笔,可以带徒弟写点东西。”30周恩来是在1959年讲这番话的,在他的号召下,后来文化界、科技界“带徒弟”蔚然成风,“拜师”成为培养新生力量的新鲜经验,一批年轻的专门人才迅速成长,也包括发掘传统文化的新的一代。

周恩来还强调培养起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才要勇于创造。他说:“在科学研究中,要贯彻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1很明显,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才要有很高的素质,缺乏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行,没有创造性也不行。发掘传统文化是极为严肃的科学研究,如果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东西,不能古为今用,那就不可能把传统文化现代化,这样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周恩来明确地指出:“如果我们不把书本上的知识跟实践相结合,这个知识就是死的,没有用。”32他认为学习古代的东西,不能为现实服务,是毫无意义的,发掘传统文化“都是为了今天的创造。”33就是把传统文化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芭蕾舞剧《小刀会》是中国的历史题材用芭蕾形式来表达,这是创造。“其中的《弓舞》没有女的站在男的身上那些芭蕾动作”,也是符合国情的。他特别强调在发掘传统文化时,可以溶化外国好的东西,但主要是挖掘本民族的东西为主。他说:“我是主张先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在挖掘过程中“把古代的、外国的东西溶化在创作里,应该注意时代背景。”34不能不顾历史,不能不顾国情,否则不是创造,而是粗制滥造。这是创造的重要原则。

其三,周恩来对发掘传统文化寄于厚望。他说:“我们要根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用我们民族的形式,进一步创造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35他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祖先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发掘、要继承,“使它发扬光大,一代胜过一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更加发扬光大。”36他满怀信心地预示“将来在共产主义的大家庭中,中华民族这一份文化财富,将会占很重要的地位。”37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38

周恩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我们认真学习和把握他的这一理论和他创造性的实践,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3
不学习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这句话并不是周恩来说的。无论这句话是否出自周恩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石和根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不学习传统文化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己根本身份缺乏认知,容易迷失在时代浮躁和物质诱惑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就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通过推广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可以提升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可以为国家树立起独特的形象和品牌。因此,不学习传统文化可能会使一个民族在国际交流中失去文化自信和竞争优势。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精神财富也具有重要意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前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也是后人发展与创新的源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遗产,并将其传承下去。否则,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可能会逐渐消失或被淡忘,导致民族精神的缺失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无论是否出自周恩来之口,不学习传统文化的民族都会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和灵魂,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国家软实力、保护民族精神财富等。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为个人提供精神滋养和道德引领,也能够为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活力和力量。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2个回答  2023-03-11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
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
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这里我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的民间故事,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吧。
周恩来名人名言1,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3,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4,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李儿扎撒着两只手,被抽了筋似地跪下了,趴在康熙面堑:"奴才该死!奴才马上再去请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5,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子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她们走了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个书生和个书童,也到亭子在个村子里,住着个狠毒的财主,他整天计算着给他扛活的长工,千方百计找借口,让穷人多给他干活,少得工钱。来歇脚。他们互相问候,祝英台才知道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苦儿带着诸葛亮拿这仙鹤羽毛去见师父。老道人说:"记住这个教训吧!要想学好本领,干番事业,这色情之事千万不可迷恋!"诸葛亮不忘这个教训,把仙鹤尾巴上的羽毛保存起来,以此作为戒鉴。梅娘逃离璃掌,绕过几个山头,钻进山涧后的洞穴。过山涧时,苦儿用涧水冲洗了下,整个人立刻就显得又精神又英俊。可是梅娘却直羞羞答答的,因为她刚才看到了苦儿施展分身奇功时的赤身裸体模样。她低着头,小声说:"苦儿哥,真感谢你救我。"苦儿说:"谢什么,要不是大伯大妈当初救了我,喂不知"听苦儿说到这儿,梅娘想起了爹妈,再也顾不得羞涩,紧紧抓住苦儿痛哭起来:"苦儿哥,我爹妈"苦儿也意识到自己打死了刘易全,刘绍荣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找不到他和梅娘,就会去残害周老汉两口儿。他不禁焦急起来,马上动身去救他们。临走躯再叮嘱梅娘,就在洞里等他,千万不可出去。大两岁,于这天,刘霆兴奋地告诉杏花,船老大说明天就开船。杏花听了,愣了半天。晚上,杏花来到刘霆支撑的临时帐篷,踌躇半天才说:"大哥,我直想告诉你,但害怕我说了,你就不认我这个妹妹了!"杏花边说边抹着泪。杏花告诉刘霆,其实她是被人祭河的女鬼。因为怨气进不了轮回,她恨那些拿她祭河的男人,便化成女子引诱河边的男子,若遇到的男子起了歹心,她便取他性命。在刘霆来之前,已经有两个男子死在她的手上,这也是为什么地主雇不到看瓜人的原因。她本来想害刘霆,可他的正气却让她不忍下手。"大哥,谢谢你做了我这么久的大哥,遇到你是我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同上路了。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篇一: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12岁的周恩来告别乳母,离开家乡到东北就学。他后来说:"12岁的那年,我掌柜的听到声响,哼了声,小就赶紧扭头擦桌子去了,走前对书生说道:"晚上不要出门!"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周恩来曾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到3个"母亲"。"我的生母慈祥、温柔,但文化不高,可是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大度的品德。我的嗣母才学出众,她教我热爱知识,学会动脑筋。我的乳母把我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无私。"
篇二: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周恩来祖籍是浙江绍兴,而出生地则是江苏淮安。
1898年3月5日清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淮安县前身)城内的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一个面目清秀的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日重阳节这天,悦来茶庄打烊之后,王大春作为东家,让厨房做了桌子好菜招待众人。他挨个敬酒,最后,大伙都喝多了,李达财更是醉得不省人事。等众人都走了之后,王大春朝着小子使眼色,小子心领神会民俗中,除了我们熟悉的吃粽子、剥茶叶蛋,还有有用雄黄酒洒地、门上插菖蒲叶这样的风俗。那么你知道这些风俗怎么来的吗?它们与陈十娘娘有关。,弯腰背起李达财,来到地下室的冰窖。后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获得过清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学位"国学生",官阶曾是"主事衔"(正六品),当过文书即师父,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他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大鸾"。
在周贻能看来,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周贻能认定取这种神鸟为名,象征着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宁。
大鸾降生时,正值中国被宰割得四分五裂,家境也渐没落。周贻能与所有中国民众一样盼望民族复兴,天下太平。
篇三: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过了1903年新年,陈氏考虑送大鸾进私塾读书。那时进私塾,一要拜孔夫子,二要拜师。开学那天,正是大鸾5岁生日。先生端详了半天,问道:"学名起了没有?"陈氏连忙说:"起了,叫恩来,恩德的恩,来去的来。孩子是“恩”字辈的。"
"好名字!恩者,爱也;来者,未来也。《诗》云:“恩斯勤斯。”《论语》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位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道白。
陈氏一听乐了:"“恩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孩子是清晨生的,他的名字好比先人所说的:恩自日边来。"是呀,这一名字,包涵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厚望。这位嗣母没有想到,她给大鸾取的这名字日后叫响了全世界。
"学名不错王母娘娘发号令:,既然这样,我就给起个字吧。"
先生略为沉吟,说:我看就叫翔宇吧!这孩子长大一定成大器,像只大鹏神鸟一样,飞翔在天地之间。
嗣母对周恩来的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适才娟娘奔出米行,秦水色眼放亮,招呼随从正要强抢,娟娘把从相公身上拔出血淋淋的尖刀抵上了脖子,"谁敢上前,我死给你们看!"情知硬来不得,秦水扔下句:"是我碗里的,谁也夹不走!"悻悻地撤了。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之后,他先后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 有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 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 (当时的肉刑有兵士回答说:"我找到了皇帝的戒指,送还给他。"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的思维个性和艺术修养却是最早的熏陶。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在所写的《射旧忆旧》一文中,曾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下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淮安的历史上出过不少着名人物,如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南宋的抗金英雄梁红玉、抗英名将关天培、汉赋创始人枚乘等都出生在这块土地上。陈氏经常给周恩来讲这些历史名人故事,讲者不倦,听者不厌。
40年后,周恩来还曾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指养母)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并说:"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被打了几千年的 *** 中国社会只有两种阶级:踢人家 *** 者,及预备 *** 给人家踢者。,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还讲过:母教的过分仁慈和礼让,对他的性格也是有影阿黑闻讯后,立刻策马扬鞭,日夜兼程,跨山涧,过险崖,从远方赶回来搭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只猛虎扑向阿黑,但都被阿黑射死了。热布巴拉父子见老虎已死,十分惊异,却又无计可施,理屈词穷,只好答应放回阿诗玛。然而当阿黑等待阿诗玛放出来时,热布巴拉又立即关闭了大门,食言抵赖,不放出阿诗玛。响的。1907年春,万十二姑因患胃气痛病(胃癌)而去世,终年30岁。
一家的重担便压在了陈氏的身上。看到嗣母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且一阵阵撕心裂肺地咳嗽,年幼的周恩来束手无策,他不知道嗣母这时已患痨病,也就是当时被称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
1908年7月,陈氏病故。周恩来身穿用白粗布做的孝服,护随灵枢,坐船到淮安。灵柩又被抬到周家坟地,埋葬在周贻淦的旁边。就在1年半前,周恩来曾护送他的生母的灵柩到过这块坟地。在1年多的时间内,周恩来接连失去了生母和嗣母,不禁万分悲痛......
篇四: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由于年轻守寡,陈氏很少出门,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扶养和教育上。
不久,陈氏在当地给大鸾请来一个乳母蒋江氏,3人一同生活。蒋江氏是一位20多岁的劳动妇女,丈夫是轿夫。乳母同样慈爱、淳朴、宽厚,她哺养大鸾时,也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大鸾。大鸾4岁时,嗣母就教他识字和背诵唐诗。这年生日那天,陈氏为大鸾买了一件生日礼物--一只小柳斗,寄望孩子将来的学问能用柳斗装。从此,这只小柳斗就一直伴随着周恩来,而今则被保存在他的故居内。
篇五: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大鸾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因为排行十二,大家都习惯叫她万十二姑。万十二姑读过五六年家塾,小时候也曾跟随父亲出入官宦门第而见多识广。她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很有办事能力,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
长子长孙大鸾的出世,多少给周家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
大鸾到半岁的时候,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时,一位信奉神明的亲戚给周贻淦的妻子陈氏出了个主意:"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就能冲喜消灾,贻淦的病也会好起来的,你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
周贻能起初很是为难。他需要长年在外面做事,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刚有这么个儿子,就要送给别人,的确舍不得。但万十二姑是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之人,为弟媳今后的生活着想,万十二姑忍痛将大鸾过继给了周贻淦和陈氏。
陈氏的娘家在苏北宝应,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待人诚挚,仁慈礼让,办事细心,在诗文书画上都有比较好的修养。大鸾过继那年,陈氏才22岁。
然而,收继子的喜悦并未给周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即离世而去。
周恩来名人名言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周恩来名人名言
第3个回答  2023-10-28
周恩来并没有说过不学习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这句话。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对于塑造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凝聚人们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一个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了解到祖先们留下的智慧和财富。这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也能够加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归属感。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形式影响着世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欣赏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从中汲取艺术的灵感和创造力。也能够培养人们对美的敏感度,提升审美情趣。
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个人品格和价值观。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家庭观念、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内化这些价值观念,培养出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要有现代科技和经济实力,也需要有扎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启迪智慧、激发创新、弘扬精神,为社会进步提供思想和精神支持。
虽然周恩来没有说过不学习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这句话,但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的根源、培养审美情趣和品格,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以进一步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第4个回答  2023-03-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到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周恩来是如何确立起这一初心呢?

  幼年童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使周恩来比同龄人更早成熟。周恩来一出生的第二天,他的外祖父万青选就去世了。不到半岁,又因小叔父周贻淦生病没有子女,按照淮安的风俗,周恩来被过继给小叔父做嗣子,大人们希望通过过继的方法,一能解决小叔父的传代问题,二能希望用过继这种当地认为是“冲喜”的方法治好小叔父的痨病。可是不久他的小叔父就去世了。到1907年春天,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因家庭生活的操劳,在35岁时得了肺痨去世。不久养母陈氏也因病去世,10岁的周恩来作为长子就操办起养母的丧事,并用船把养母陈氏的遗体从清江浦运回淮城和小叔父合葬。家庭的变故让幼年童年时期的周恩来比同龄人更早地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10岁时的周恩来已经“佐理家务,井然有序”。

  童年生活的艰辛促使他要改变现状。周恩来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外祖父的祖籍是江西南昌,到祖辈时两家到淮阴、淮安当县官,两家相识结为姻亲。祖父50多岁时就去世了,生前不事生产,不买地,只有房产。到了父辈,家庭开始中衰,叔父当师爷,父亲做文书常年在外不回家,入不敷出。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特别是为了生母养母治病,常常把家里值钱的物件拿去典当换钱买药。童年生活的艰辛较早地让周恩来体谅到父辈的不易,没钱维持正常生活的艰辛也让他较早地懂得了家里的柴米油盐来之不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想法在少年周恩来的心里扎下了根。

  四位女性的早期教育让他知书明礼。在周恩来的幼年童年生活中,有四位女性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是淮阴县令),为人善良,性格爽朗,美丽端庄,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素养。她生前处事精明干练,排难解纷的能力强,出面调解家族内纠纷时经常带周恩来同去,对幼年周恩来的基本礼仪、人情来往、主持公道、操持家务、做事认真细致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嗣母陈氏,受过教育,知书达礼,喜好安静,较早地对周恩来进行文化启蒙教育,经常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里面的故事,教他认字学文化,还送他到私塾读书,所以从8岁开始周恩来就可以读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周恩来从生母身上学到了爽朗的性格,从养母身上学到了好静的性格。乳母蒋氏,是贫苦农民,周恩来出生后她到周家做周恩来的乳母,一直到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都在周家劳作,小时候的周恩来经常跟着蒋妈,看她劳动,蒋妈也教他认识各种农活和植物常识,还带他到老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让年幼的周恩来知道了农事和农民的艰苦生活。还有一位八婶母杨氏,在周恩来生母养母去世之后成了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对周恩来的影响也很大,周恩来对八婶母的感情也很深。四位女性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基本生活能力、处世经验、人生观的形成,性格的养成到对社会的看法都有很大帮助。

  参观关公祠和日俄战争遗址让他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清末抗英名将关天培是淮安人,淮安城内建有关忠节公祠,周恩来少年时经常随养母陈氏到公祠里参观,养母给他讲解关天培抗英为国捐躯的故事,让少年周恩来对民族英雄产生崇敬之情。到东北上学期间,随同学到奉天南郊魏家楼小住,参观日俄战争遗址,听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让他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被侵略、国破家亡的道理。在他幼小心灵里萌生了为中华崛起、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到东北上学接受西学教育,思想受到启蒙。周恩来小时候在淮安,除了得到养母陈氏的文化教育外,还在私塾读书学文化,到东北求学开始接触西学。周恩来1946年9月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到东北上学,让周恩来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国的一些情况,也初步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当听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在学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于是在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何读书的时候,他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励志名言。

  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