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如题所述

首先呢,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这么一个故事。

很多人就会问,我也没有抑郁症啊,或者没有发觉自己有什么心理疾病,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当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你内心的世界正悄悄的影响着你的生活,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就是充满着各种不完美,这些不完美,都有可能给你造成一些,心理伤害,然后这些伤害或者是一些不良的观念,正悄悄的躲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影响着此刻的生活。所以呢,像我们的肉体一样,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都会有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当我们切菜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割破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去找创口贴。这就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那么看这套书的原因就是学习一套,可以疗愈我们内心的一个创口贴。让我们更加快乐,积极幸福的去,对待我们的人生。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创口贴去帮助和疗愈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

如我们如何去共情啊,如何去倾听。

当对方情绪激动时如何去沟通呢?

我们都能从这本书找到解决方法。

另一部分呢,如果是有些人生了那种特别大的一个心理疾病。它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愈作用,可以正确的去对待,心理疾病和改变去看心理医生,的一些偏见,让你可以更好的更自然的去接受心理医生的疗愈。整篇以咨询的次数展开,每次都有不同的内容,共分为十次,

大家可以分开一篇一篇的学习

那蛤蟆先生就登场了,本来是一个爱打扮爱招摇,的一个,蛤蟆,变成了现在已经特别的邋遢,神色黯然的蛤蟆,他患上了抑郁症,那么河鼠和鼹鼠,獾威逼利诱,各种好言相劝。

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为了取悦,这群朋友。于是就来到了苍鹭医生这里,做心理咨询。

当蛤蟆依蛤蟆先生已经做好准备,正等着苍鹭医生开启一场成长的训诫,可等了好长一会儿,也没动静

于是蛤蟆先生哀怨的问:

你不打算告诉我做什么吗?

苍鹭医生却反问道,

关于什么

你感觉不好受吗?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吗?

原来苍鹭医生想让蛤蟆先生知道,只有当自己想改变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而不是为了去取悦谁,才不得不才来咨询的,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要出于自愿,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合作。

当我们疗愈自己和疗愈他人的时候,我们要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一个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坐等受教的态度,或者成为一个高姿态的说教者,

例如你必须得这这样子,只有这样子,你才能够怎么样怎么样,如果你不这样子,你将来一定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样子,像这样的一个句式就是一个说教型,指导型甚至是命令型的一个沟通的一个方式。

我们应该像苍鹭医生这样子,用反问型的一个方式,把思考的主动权和寻找答案的主动权交给对方,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对方找到正确的答案,让对方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摸索出摆脱痛苦的方法。

没有一个人天生想成为烂苹果,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两句话加起来,就特别的,就力量。希望大家可以记住这两句话

他们就是给你一套工具,然后给你们自我疗愈,或者是疗愈他人

来到第2次咨询开始,

为让蛤蟆探索自己的感受,苍鹭给了蛤蟆一个叫情感

,温度计的这样一个工具,来测量自己的感受。

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一,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有自杀的想法,5代表中间

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从1-------10

通过这个大家可以给自己的感受打个分

接下来很长一篇都是蛤蟆先生在讲自己的感受的一个过程,苍鹭医生提一个问题,然后让蛤蟆先生来回答,苍鹭医生从蛤蟆先生的回答中再一次提问,整一个过程,苍鹭医生没有,加入一句,个人的观点,评价。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就是当听别人倾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会加入,各种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教对方你要怎么做,甚至是听到一些倾诉的内容之后,还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情绪,指责的和批判。而没有让对方自己去寻找答案。

接下来时间来到第3次咨询,

开篇他引入了,一个概念儿童状态,

儿童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假设你童年时期被人冤枉,你感到特别委屈,那么长大后,这种委屈的感觉又突然出现,现在和过去的感觉特别像,那么就说明处在儿童状态,简单来说就是童年时期对现在的影响。

这就是儿童状态。

儿童状态就是有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那么谈到情感,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4种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由这4种基本情感所构建成的儿童,我们称它为自然型儿童。

童年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探索童年记忆,是了解自己的关键

这里有一个练习,

就是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然后看看从这些记忆中能够领悟出些什么,

适应型儿童,是怎么样的

为了让读者方便理解书中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完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基本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想逃离,可不幸的是你没有办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种状况,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来到第4次咨询

蛤蟆开始回忆童年的种种过往,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内心对父母充满着愤怒情绪无法消退,这些愤怒的情绪,转变成了它的内疚。

这些情绪让蛤蟆先生非常不快乐,非常的悲伤,所以他嚎啕大哭了,起来。

蛤蟆,说到他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情绪

苍鹭医生回答道,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他,无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是所以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说很多人面对情绪的方法就是打,或者逃。

简单来说就是,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通过自问的方式,找到答案。

那么适应型儿童,是如何应对父母的?

适应型的儿童应对父母的两种主要方式主要有

顺从和依赖。

简单来说,他们会给你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为了取悦他们,儿童会努力,去做父母需要的事情,说为了让父母高兴,从而去考一个好的成绩,它希望从父母获得赞扬和关注。

因为只有顺从他们,才能够避免踩到他们的雷区,防止他们暴怒生气。

但是同时你又需要从你的父母,身上获得关爱,和关注,你需要从他们身上,来获得情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依赖。

樊登老师,亲密关系这本书,提到过,夫妻双方感情是一个人的事,而不是双方的事,意思就是要在情感中能够保持独立,当你自己能够爱自己,自己能够给自己足够多的爱的时候,即使对方没有能够给你更多的爱你也是幸福的。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这样的依赖关系。

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点,有些人部分能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第五次咨询

就是用小孩子发泄愤怒的方式解释成年人的一个行为方式。

如怄气撒泼打滚,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可长达好几个小时,称之为不攻击性发火

成年人或许也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欧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作出反应。

这些行为模式会,造成两个负面的结果第1个是会被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是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这种不带攻击性的发火,却是可以沿用的,无论多大的人都是有负面情绪的,如愤怒,当我们被情绪完全掌控,那么我们就会失去理智,做出不正确的决策,我需要压制自己的情绪,缓慢释放出去。

像一个高压锅一样,将气慢慢的释放,而不是像气球一样,不断积累直到爆炸为止。

这一章的主题叫秘密协议,这个协议是什么呢?

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

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

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能帮你,做到这些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苍鹭医生希望我们做到的

我们从小跟着父母,从而学习到了父母状态,而且是挑剔型的父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爱批评,愤怒严厉,像一个法官一样审判着自己或者他人。

所以这次咨询,要我们,停止对自己的批判,不要成为自己的法官,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年轻人,变成自己的法官,审判自己,伤害自己,比如说沉沦堕落,自残,自杀。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自我批判。

当我们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所以回到刚才,协议里面的问题,写下你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重要的部分

你能够。回答上面这些问题,然后并且根据回答的答案去做这些事情。作者最需要能做到的事情

第七次咨询

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成人状态。

成人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做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的合理的形式。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或技能都能为我们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脑子里面,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如果早期,受到了父母不好的影响,责备父母,苍鹭医生建议我们尝试和父母和解,原谅父母。

写下5条,和父母和解的,理由。

尝试从记忆中寻求父母对对自己给予的爱和快乐,时光。

第八次咨询

以一种倾诉和倾听的形式展开,蛤蟆诉说自己童年的故事,苍鹭根据内容提出自己的想知道的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从过去的人生中摆脱出来,找到自由

第九次咨询

苍鹭把对待自己对待它人的看法,分成了四坐标。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个坐标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呢?

因为一旦啊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构架。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件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那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干这件事儿,什么叫自证预言呢?就是我预言一件事儿,然后呢,可能他会影响到我按照这个寓言的方式去做事儿,然后最后导致那个结果是验证了我的语言是对的,比如说学习哈,包括身边的朋友也有这样的,就是认为自己是学习的料,然后他会怎么做呢?他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那在学习过程当中,它可能就不会那么的投入,不会那么的努力,然后考试的时候得到一个不太满意的结果。好,那个不太满意的结果,或者不太高的分数就验证了,我说自己是不是学习的料啊,其实这样的一个一个状态很常见,还有咱们喜欢减肥的朋友啊,瘦身我们比较积极的说法叫瘦身,很多人很希望自己能够减肥,然后呢,他可能就是从这个呃,就是可能口头上会做这样的一个表达,但实际上他内心呢,就是已经觉得我就是胖子的命,我就很难减下来,所以他的行动,可能仅仅是啊,我喊了一个口号,从明天开始要减肥,但实际上,他的行动并没有真正的去支持他去减肥,也就是说其实他没有做什么努力,那最后他的这个体重可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然后反过来她又验证了啊,我就是胖子的命。

我们需要去避免和改造自己的自证预言,让它变成正向。

第九次咨询

咨询的主题主要分成两个主题,解释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的两个坐标及

他们会玩的游戏。

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而且几乎是在任何方面。处在这一坐标点的人会进入到儿童状态。

他们通常属于低自尊的状态,他们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善待别人

概括的说,处在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会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就是给自己设计一个我是受害者的自证预言。有些人甚至会竭尽所能的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例如我真不幸的游戏。

可怜弱小的我啊。

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这些心理游戏导致的危险结果,会严重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最极端的一个行为就是自杀,而且处在这个坐标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

给出这个坐标和这个坐标爱玩的游戏,的目的是让,让那些处在这个坐标和。玩这些游戏的那些人,停止玩这个游戏。只有清楚自己在玩什么新游戏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就此打住。

接下来的坐标是我好你不好。

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

这类人通常会玩的游戏会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别人平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处在这个坐标的人通常会,进入父母状态而且是挑剔型的父母状态。

这样他们就能玩他们的游戏。

叫做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

嗯,比如说,员工犯了点小错误,然后被上级发现了

然后就把犯错的下属叫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发火。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视为己任。

接下来的游戏是

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常常和你怎么敢一起玩,

经常会用养育型父母的姿态,我说我比你更心痛,或者是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

处在这个坐标最极端的行为

就是谋杀。

而且处在这个坐标的人不会换上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的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慰的方式就是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以上的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的,攻击羞辱别人的,他们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第十次咨询

开始进入下一个坐标,叫我好你也好的坐标,

那这个坐标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的对,别人对自己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庇护你免于强暴,命运如仇石飞剑般的摧残,这是内心自发的一种信念所发出的行为。

这也是作者希望大家所处的一个坐标,

回顾一下全文,一共讲了三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三种状态会带我们进入三种不同的人生视角,我不好,你好。

我好你不好你好,我也好。每个坐标都会引发出各自的自证预言。

就是我们所控制的,让事件发生的最后结果,也就是我们的行为方式。

我们的人生影响甚远,希望大家可以从文章中寻找到一个比较正向的观念和视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