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过程中,哪些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如题所述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换言之,一个人的习惯将对他的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特别是家庭教育,孩子的习惯无不是从衣食住行中逐渐形成,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第一环境。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能力是要逐渐培养的,因为孩子迟早需要独立,从小让孩子有着“自己的事情应当并且可以自己做”的意识,当有一天你放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担心,他自己也不会恐惧。

在孩子2岁左右,不少孩子就会开始模仿妈妈拿着地拖、打开吸尘器、折叠被子,或者是模仿爸爸打开电脑、敲着键盘、开着视频会议等等。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中,例如将自己换洗的袜子衣服放到指定的放置桶、自己拿出来的玩具要负责收拾好、帮妈妈拿个围裙、帮爸爸那份报纸等等,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另外,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要开始尝试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孩子,往往不会变成眼高手低、怨天怨地不怨自己的人。

2、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都知道养成阅读的习惯真的很重要,但是,到底是有多重要?

孩子12岁之前,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发展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实现积累词汇、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升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并且可有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而从更长远的影响看,阅读给人心灵上的启迪也是无法估计和替代的。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并且是孩子有效地补充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总而言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爸爸妈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爱读书的好榜样,在家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书,初期可以不用限定孩子必须看经典名著,可以先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当孩子养成了可独立阅读的习惯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读书计划、给孩子推荐好书、给孩子购置一套书架,为激发孩子持续阅读的欲望创造良好的条件。

3、有规律的生活

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生活规律的孩子,更善于自发地制定计划,并且有较强的执行力和耐力。

在三岁前,是培养孩子生活规律的黄金时期,包括一日三餐的就餐时间,作息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成长有好处,还会对孩子的自律能力、规划能力和统筹能力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4、学会倾听,乐于分享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倾听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对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的孩子无时无刻地有着自己的各种想法,聪明的父母永远懂得细心和耐心地听孩子说话。

在孩子5岁左右,爸爸妈妈除了要懂得倾听孩子说话,还要告诉:别人也会有许多有趣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

另外,5岁的孩子已经有比较明显的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要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将好吃的糖果给自己一份,也给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份,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等等。

无论是学会倾听还是学会分享,都在于培养孩子的他人意识,让孩子不要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

5、学会选择,懂得取舍

人生在世,无法任何事都能兼得,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必然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取舍。所以,如何衡量取舍,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选择能力是一种思考习惯,往往与所得、目标有关。例如在孩子选购玩具的时候,规定孩子每次只能选择一款玩具,并且不能与之前已经购买的玩具重复。

例如在孩子选择报读兴趣班的时候,可以给孩子选择权,但是要让孩子思考清楚并告诉爸爸妈妈选报的原因、报读之后希望取得什么成果等等。

在平时,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做选择的原因,例如为什么本事法学专业的爸爸会选修编程课程,是因为未来是互联网时代,掌握一定的编程知识可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9
  培养孩子这些习惯,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家长要坚持这样做:
  坚持每天阅读
  每天坚持让孩子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一件对孩子的长远发展非常有益的事情,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孩子可以在书中了解、认识很多有趣的东西,还可以帮助提高孩子们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气质,气质是比外表更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气质和魅力可以在他举手投足的动作中展现出来。同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加孩子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很多孩子都会有拖延症的毛病,事情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做,但这样总会对基出很多问题,从而情绪变得焦虑、愤怒。因此,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家长要及时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情,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情绝对不能拖到明天再进行。并且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要做一个今天的计划,按照计划做事,这样孩子也会对自己所做的计划负责任,戒掉拖延的坏习惯。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还可培养孩子自己的规划能力,孩子自己做的决定多了,就会养成自己调节自己的习惯。如果他之前做出过某些错误判断,会让他感到不舒服,他才会为了追求更舒服的感觉,来弥补自己判断错误的失误。成年人替孩子们安排,或者强迫孩子做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并不会让孩子开心,反而会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效果远远可以胜过家长的强加。
第2个回答  2020-08-19
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分重要,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坚持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好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可以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一、健康饮食
这几天网络上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医生关于健康饮食的科普,受到很多父母的关注。钟南山院士不仅晒出了自己的早餐,还提到自己每天即使吃的少也会坚持喝两杯牛奶。张文宏医生也向广大家长强调:孩子的早餐一定要有营养,早餐应该摄入足够的牛奶和鸡蛋。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利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可促进健康长寿。对于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合理健康的饮食不仅仅能促进其身体发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有益的书籍,就是与智者沟通,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孩子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仅开阔视野、培养格局,还有助于兴趣爱好的发掘、增光见识、升级大脑的操作系统。
三、兴趣爱好
情商EQ要体现在兴趣爱好上。兴趣爱好是介于学习和玩耍的中间地带。一方面,和玩耍一样,爱好也是让人非常愉快的,相比较而言没有外界压力,而且脱离了孩子的基本冲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学习的特点,需要重要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包括学习计划、延迟满足、与他人交换信息等等。
许多类型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教会孩子掌握与自我激励和成功相关的情商技能。例如罗弗超轻粘土手工,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手工爱好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联系,给孩子带来正面激励和延迟满足。
四、学习方法
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的效率加倍,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收获。反之,则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却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收获。学习方法科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加速孩子们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科学,有助于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循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而使之少走弯路。学习方法科学,是孩子们学有所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五、体育锻炼
有句话叫生命在于运动,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一出生,其实已经开始了体育运动。从开始的摸爬,到一岁以后的走路,扔东西玩,再到爬楼梯、开始学会跑和跳,这些都是体育运动。这些手脚和全身的活动,很好的刺激了骨胳、肌肉和脑神经的生长发育,对孩子身心的成长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让孩子坚持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在能够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运动可以帮助释放不良情绪、分泌多巴胺,有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3个回答  2020-08-19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能力是要逐渐培养的,因为孩子迟早需要独立,从小让孩子有着“自己的事情应当并且可以自己做”的意识,当有一天你放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担心,他自己也不会恐惧。
在孩子2岁左右,不少孩子就会开始模仿妈妈拿着地拖、打开吸尘器、折叠被子,或者是模仿爸爸打开电脑、敲着键盘、开着视频会议等等。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中,例如将自己换洗的袜子衣服放到指定的放置桶、自己拿出来的玩具要负责收拾好、帮妈妈拿个围裙、帮爸爸那份报纸等等,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另外,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要开始尝试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孩子,往往不会变成眼高手低、怨天怨地不怨自己的人。

2、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都知道养成阅读的习惯真的很重要,但是,到底是有多重要?
孩子12岁之前,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发展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实现积累词汇、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升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并且可有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而从更长远的影响看,阅读给人心灵上的启迪也是无法估计和替代的。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并且是孩子有效地补充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总而言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爸爸妈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爱读书的好榜样,在家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书,初期可以不用限定孩子必须看经典名著,可以先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当孩子养成了可独立阅读的习惯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读书计划、给孩子推荐好书、给孩子购置一套书架,为激发孩子持续阅读的欲望创造良好的条件。

3、有规律的生活
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生活规律的孩子,更善于自发地制定计划,并且有较强的执行力和耐力。
在三岁前,是培养孩子生活规律的黄金时期,包括一日三餐的就餐时间,作息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成长有好处,还会对孩子的自律能力、规划能力和统筹能力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4、学会倾听,乐于分享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倾听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对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的孩子无时无刻地有着自己的各种想法,聪明的父母永远懂得细心和耐心地听孩子说话。
在孩子5岁左右,爸爸妈妈除了要懂得倾听孩子说话,还要告诉:别人也会有许多有趣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
另外,5岁的孩子已经有比较明显的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要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将好吃的糖果给自己一份,也给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份,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等等。
无论是学会倾听还是学会分享,都在于培养孩子的他人意识,让孩子不要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
第4个回答  2020-08-19
第一个习惯,是专注的习惯。

无论做什么事情,集中注意力才会做得更好。许多成功人士也在强调这一点,你的注意力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孩子的专注力需要父母去呵护和培养,在他小时候专心干一件事的时候,只要没有危险,没有被邀请,父母就不要轻易去干扰,这是让孩子保持专注的最好方法。

第二个习惯,是不怕失败的习惯。

抗挫折能力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法宝。如果孩子经不起挫折、失败,很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就无法经受更大的挑战,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在孩子遇到挑战的时候,父母给予鼓励和支持,能激励孩子更勇敢地迎接挑战,战胜挫折。

第三个习惯,是自律的习惯。

我们都见过优秀学霸的时间规划,也见识过王健林的日程安排,成功的人都是高度自律的人。父母要首先自律,然后帮孩子制定他想要达成的目标,最后落实到行动,慢慢地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第四个习惯,是阅读的习惯。

有报道说,75%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每个月至少阅读两本书,比尔·盖茨的阅读量更是惊人。阅读就是在和作者对话,人类迄今为止在众多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士,都在用书籍分享着他们的思想、理念和建议。养成阅读的习惯,能提升孩子的思维模式,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第五个习惯,是好奇的习惯。

好奇心本来是孩子的天性,但可惜的是,后天不当的教育环境让很多孩子的好奇心逐渐泯灭了。所以父母更多要做的是,是不破坏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和滋养孩子的好奇心,这样孩子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