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议代表有几位

如题所述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1、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年10月12日生,湖北潜江人。1920年,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

3、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字洁畲,号壁五。1886年3月5日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入读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4、陈潭秋,原名陈澄,字云先。1896年1月4日生,湖北黄冈人。少时在乡读书,1912年入读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4年进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

5、何叔衡,又名启璇,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5月27日生,湖南宁乡人。少时读过八年私塾,1902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后在乡间私塾教书。

扩展资料: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

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经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至29日,大会继续进行,连续3天详细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

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

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

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召开。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广州的陈公博,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会议,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代表们到齐以后,就便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2] [1]
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热情的讲话。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尼科尔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要求中共把工作进程及时报告远东局。
接着,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引起争论,会议未作出决定。
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议被迫中断。
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
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
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10时左右,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
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2]
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2]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共产国际。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纲领还包含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关于党员条件,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个介绍,均可接收为党员,但在入党前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新党员入党后为候补党员,接受党组织的考察,考察期满经党员讨论和党组织批准,才能转为正式党员等。[1]
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2]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作了具体的规定。[1]
下午5时,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
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第2个回答  2021-05-30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他们代表当时全国57名党员。

13名中方代表加上2名共产国际代表,总共15人,其具体情况大体如下:

来自湖南的代表:何叔衡时年44岁,毛泽东时年28岁;

来自湖北的代表:董必武时年35岁,陈潭秋时年25岁;

来自北京的代表:张国焘时年24岁,刘仁静时年19岁,包惠僧时年27岁;

来自上海的代表:李汉俊时年31岁,李达时年31岁;

来自山东的代表:王尽美时年23岁,邓恩铭时年20岁;

来自留日小组的代表:陈公博时年31岁,周佛海时年24岁;

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荷兰人马林时年38岁,俄国人尼克尔斯基时年23岁。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大浪淘沙中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13名中国代表中按籍贯划分:湖北籍5人(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李汉俊),湖南籍4人(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周佛海),江西籍1人(张国焘),贵州籍1人(邓恩铭),广东籍1人(陈公博),山东籍1人(王尽美)。

细细品味,一大13名代表中9人为“湖广”人士,3人为北大学生。说明了什么呢?

清末以来,两湖“风气先开”,改变社会的革命思潮源源不绝,辛亥革命也是在湖北率先拉开帷幕。而当时的北大奉行兼容并蓄的风气,也为新思想的进入提供了绝佳环境。

后来党史界依据13名代表在中共历史中的作用进行排名,依次为: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
第3个回答  2021-05-25
一大会议代表一共有13名。主要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陈公博、王尽美、邓恩铭、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会议,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第4个回答  2021-06-01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他们代表当时全国57名党员。

13名中方代表加上2名共产国际代表,总共15人,其具体情况大体如下:

来自湖南的代表:何叔衡时年44岁,毛泽东时年28岁;

来自湖北的代表:董必武时年35岁,陈潭秋时年25岁;

来自北京的代表:张国焘时年24岁,刘仁静时年19岁,包惠僧时年27岁;

来自上海的代表:李汉俊时年31岁,李达时年31岁;

来自山东的代表:王尽美时年23岁,邓恩铭时年20岁;

来自留日小组的代表:陈公博时年31岁,周佛海时年24岁;

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荷兰人马林时年38岁,俄国人尼克尔斯基时年23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