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反叛后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如题所述

吴三桂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对他给予殷切希望的明朝,背叛了和李自成的协议,背叛了最后的主子清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贰臣。

关于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争议,出于各种各样的立场,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评价历史,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被主观情绪所主导。



本文主要分析吴三桂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反清为何还会失败。

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规模有多大?

清朝得以入关,吴三桂等明朝降将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入关之后,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为清朝的建立依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这些明朝降将作出的贡献,同时为了卫戍边疆,控制南方各省,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封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统称为三藩。

因为身份特殊,同时还肩负对明朝残余势力的清除任务,因此三藩在所镇守地区权力极大,除了直接掌控军队外,还掌管该地区的赋税和人事任免等权限。

一直到康熙初年,由于清朝内部统治者的更替,多尔衮、顺治皇帝相继去世,年幼的康熙继承皇位,在康熙即位初期,并未亲政,有鳌拜等老臣在,三藩也并未敢作乱。

等到康熙铲除鳌拜,亲政后,开始将撤藩纳入到执政目标中来,此时清朝中央军事范围主要在北方,形成保卫京师以及驻防重要城市的范围,而南方主要由三藩来掌管。



三藩此时已不仅仅是三藩,当时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被选拔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再加上耿精忠与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

三藩中吴三桂兵力最强,兵马不下三十万,耿精忠次之,兵马不下十五万,尚之信兵马最少,也在十万以上,再加上依附势力,三藩总兵力达七十万之上。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康熙决定裁撤三藩,随后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公然反叛朝廷。

而当时清廷仅仅调集七万兵马,根本无法与三藩相抗衡,所以三藩之乱之初,吴三桂一路攻城略地,从云南一直打到湖南,马饮长江,而后三藩随后响应。

吴三桂的反清行动引发了清朝反清的高潮,清朝统治者深感岌岌可危,年轻气盛的康熙甚至要御驾亲征。



可以说,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那么吴三桂在这么有利的局势下,为何最后还会失败呢?下文将会进行深入分析。

地理因素是吴三桂反清战争的重要限制因素

吴三桂带动的三藩之乱没有成功,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地理条件限制了吴三桂的发展,回望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北伐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了,其余都无法站稳脚跟最终失败。

其实,朱元璋的北伐也是以南京为根据地,在统一整个南方后,趁着元朝式微一鼓作气打过去的。

除了朱元璋的北伐获得胜利外,整个历史上的北伐都很少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三国时,曹操的前半生所向无敌,尤其是打败强大的袁绍,几乎统一整个北方,结果在长江数次战败,最后曹丕竟然对着长江哀叹,上天划出长江,就是要分南北。



当然,相对来说,北方想要统一南方还是容易点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统一的。

要是从南方向北方统一,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同样是三国时期的孙权,数次北伐,别说进入中原,连长江北岸不远的合肥都打不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5
百姓站在清廷这边:清廷“满汉一家”的思想颇具成熟,吴三桂反清是在1673年,清军是1644年如的关,清朝基本完成统一是在1658年(灭南明),清廷这时已经统治了20年左右,此时人心思定,百性都不希望战争。而吴三桂挑起战火,同时,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汉人心中以是千古罪人,百姓必然不会站到他这边。
第2个回答  2021-02-05
吴三桂虽然在初期节节胜利,但是以一方对抗全国,所以注定要失败的。
第3个回答  2021-02-04
当时吴三桂已经年老体衰,在饮马长江,却逗留了几个月,使得清廷有时间私下和起义势力谈判,调兵遣将部署兵力。还有吴三桂前期引清军入关,杀南明帝,这时候反清,没有人会支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