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中董传后来怎么样了,有哪位高人指点?

如题所述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事见《东坡先生全集》卷五○《上韩魏公》、卷六八《记董传论诗》。
上韩魏公书
苏轼
轼再拜。近得秦中故人书,报进士董传三月中病死。轼往岁官岐下,始识传,至今七八年,知之熟矣。其为人,不通晓世事,然酷嗜读书。其文字萧然有出尘之姿,至诗与楚词,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者,不过数人。此固不待轼言,公自知之。然传尝望公不为力致一官,轼私心以为公非有所爱也,知传所禀赋至薄,不任官耳。今年正月,轼过岐下,而传居丧二曲,使人问讯其家,而传径至长安,见轼于传舍,道其饥寒穷苦之状,以为几死者数矣,赖公而存。“又且荐我于朝。吾平生无妻,近有彭驾部者,闻公荐我,许嫁我其妹。若免丧得一官,又且有妻,不虚作一世人,皆公之赐。”轼即为传喜,且私忧之。此二事,生人之常理,而在传则为非常之福,恐不能就。今传果死,悲夫。书生之穷薄,至于如此其极耶。夫传之才器,固不通于世用。然譬之象犀珠玉,虽无补于饥寒,要不可使在涂泥中。此公所以终荐传也。今父子暴骨僧寺中,孀母弱弟,自谋口腹不暇,决不能葬。轼与之故旧在京师者数人,相与出钱赙其家,而气力微薄,不能有所济,甚可悯也。公若犹怜之,不敢望其他,度可以葬传者足矣。陈绎学士,当往泾州,而宋迪度支在岐下,公若有以赐之,轼且敛众人之赙,并以予陈而致之宋,使葬之,有余,以予其家。传平生所为文,当使人就其家取之,若获,当献诸公。干冒左右,无任战越。

最近得到秦中老友的书信,说进士董传三月中旬病死了。我到岐下任岁官那年才认识董传的,到现在七八年了。
跟他很熟了。他为人,不懂世俗事物,但是酷爱读书。他的文字萧然,不染尘世。
至于他的诗和楚词,放眼这世间能与他比肩的人,也不会超过几个人的。
这些自然都不用我说了,您是一清二楚的。
然而董传曾经希望您能帮他谋个官职,我私底下认为您也不是不关照他,而是您认为他不擅长做官,才不给他任职的。今年正月,我经过岐下,当时董传正在二曲居丧,我找人去他家打听,董传就直接回到长安,在他家见了我,跟我讲述了他饥寒交迫的状况,好几次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是多亏您才活了下来。又向朝廷推荐了他。
(韩魏公(韩琦)镇守长安时,董传有诗:古来风义遗才少,近世公卿荐士稀。但等到韩琦想举荐他时,董传已经于熙宁二年(1069年)去世了。)

【记董传论诗】
故人董传善论诗。予尝云:杜子美不免有凡语,“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
工心独苦”,岂非凡语耶!传笑曰:此句殆为君发。凡人用意深处,人罕能识,
此所以为独苦,岂独画哉。

总结:有才华,但无传世诗文,家贫,运气不好,屡试不中,有人推荐还病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31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