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到底有多少人,占领了多少地方呢?黄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如题所述

黄巢起义是大唐帝国继安史之乱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的叛乱。如果说安史之乱撕开了大唐盛世的一个口子,由此转入衰败的话,那么黄巢起义就是直接让本就风雨飘雨的晚唐再也承受不了任何的打击,黄巢起义被平定的二十几年后,大唐灭亡,从此盛世长安只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黄巢起义实际上应该分为两部分,最开始是以王仙芝为老大的起义,可以称之为王仙芝起义。873年,12岁的唐僖宗被宦官扶立上位,当时的帝国已经摇摇欲坠,抛去朝廷内部的各种问题不谈,帝国的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的旱灾蝗灾不断,不要说承担繁重的徭役了,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已经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关东地区,盗匪横行。早在不久之前,就流传这这样一句话:"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第二年,贩卖私盐的濮州人王仙芝聚众起义,发布的檄文就是斥责政府赏罚不公,目的自然是要实现公平。其实一开始,王仙芝想要吸引的就不是农民,所以将起义简单的定义为农民起义似乎是不合理的。王仙芝的起义远离百姓和高官,更多的吸引到的是各地的盗匪团伙以及官场失意的人们,它代表的自然也是这些人的利益。

王仙芝檄文一发,就收获了很多的盗匪团伙,还包括之前举兵一年就被平定了的庞勋旧部,在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几万人,当他攻陷曹州的时候,又有一伙人的加入,这就是黄巢。

黄巢在起义之前的经历其实很普通的,可能不普通的是他的内心,这个出自贩盐世家的少年最开始的追求绝不是贩盐,而是入仕为官。他文武皆可,善击剑、骑射,略通文墨,据说五岁的时候就能作诗,比如“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和“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都是写菊花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五岁的黄巢确实天资聪颖。

但长大后于科举一事上却是屡试不第,可能是他的学识不到家,也可能是运气不太好,总之,他考了几次后都是名落孙山。于是黄巢再次就菊花写了一首诗, 这就是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之后黄巢就子承父业了,王仙芝起义后,黄巢就与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也聚众数千人来响应起义,从此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就成了王仙芝和黄巢,他们联合攻下了郓州和沂州,不过半年的时间,起义军已经剽掠十余州,他们中的很多盗匪团伙独立作战,因此闹的政府军疲于应付。后来唐僖宗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统帅,全权负责平叛事宜。

876年的七月,王仙芝率领大军攻打沂州,宋威组织了抵抗,这一次王仙芝并没有占到便宜,不得不转战河南,而宋威则上报朝廷说王仙芝已被杀死,起义被平定,然后喜滋滋的回到了平卢,而朝廷上下更是欢欣鼓舞。只是很快就证明这是一次严重的造假行为,因为不久王仙芝的大军就在十天之内攻下了八个县,占领阳翟、郏城,继续向西攻下汝州,杀死了几个高级官员,并且俘虏了宰相王铎的堂兄弟、时为刺史的王镣。

唐僖宗终于意识到了王仙芝的厉害,遂下令赦免他的罪,以期放弃继续劫掠,但是王仙芝置之不理,反而继续带着大军北上打算攻下郑州,在这里,起义军遭到了昭义军的进攻,兵败撤退。

他们认识到北方的防线太强,遂转战南方,兵分两路,攻取唐州、邓州、郢州、复州、随州、安州、黄州、申州、光州、舒州、庐州等在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十余州,部众达到了30万人。他们进攻蕲州的时候,刺史裴偓主动投降。王仙芝让王镣给裴偓写信,问朝廷要个一官半职。

经过宰相们的商议,最终决定给王仙芝封了一个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王仙芝一听还不错,比造反强,于是准备投降。就在这个时候,黄巢不干了,大家一起造反,到头来只有王仙芝一个人有官做,其他的人可能面临的结果并不怎么妙,黄巢打了王仙芝一顿,这让其他的首领们很痛快,王仙芝也不敢投降了。之后王仙芝和黄巢暂时分开。

王仙芝领三千人劫掠了蕲州之后进攻鄂州,而黄巢引两千人北上,在今山东一带攻破郓州、沂州,随后两人有过短暂的合兵,攻打宋州,只是被张自勉打败,随后再次分兵,黄巢继续回到山东一带,而王仙芝进攻安州、随州、复州、郢州。

期间,王仙芝数次要求投降朝廷,只是都被王威压了下来,后来唐僖宗再次发布诏书准备给王仙芝以及他手下的各个小首领官做,王仙芝派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去邓州请降,结果在路上被王威所杀,王威给朝廷的理由是他在一场大战中击败了对方。

这件事惹怒了王仙芝,而王威也被换了下来,其副手曾元裕成为新的统帅,张自勉为副统帅,再加上西川节度使高骈联合围攻王仙芝。最终在878年的二月,王仙芝战死,部下死伤五万人,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带着部分余众投靠了黄巢,自此,黄巢成为真正的起义军首领。

黄巢要比王仙芝狡猾很多,他虽然也想做官,但是绝不是和王仙芝似的如此心急以及毫无防备,黄巢更加反复无常。黄巢成为冲天大将军后,在最开始的进攻是相当不顺的,遭到了政府军的顽强抵抗,不得已,黄巢带军南下,经由福州转战广东。879年的九月,黄巢兵围广州,让越州观察使崔璆写信给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想求个天平军节度使做做,但是宰相和宦官们并没有答应黄巢的要求,接着黄巢又想做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朝廷再次拒绝,反而让黄巢做率府率,这就是个低级武职。

黄巢自然不肯接受,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攻下了广州,并将广州做为根据地,只是中原人南下居广州,水土不服还是轻的,岭南多瘴气,疫病很多,部众死亡很多,黄巢还是决定北上。他们离开广州向西攻下桂州,顺湘江而下攻占潭州,进逼江陵,北向襄阳,中间在荆门吃了败仗,然后转掠江西,攻下了饶、信、宣等十五州。

880年开始,朝廷诏令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支援高骈。高骈派出张璘南下攻打黄巢,黄巢节节败退。一方面重金贿赂张璘,一方面告诉高骈准备投降。高骈想独揽大功,遂让各道兵马撤离,留下自己的军队准备接受黄巢的投降,结果黄巢耍了高骈,继续北上,睦州、婺州、池州、睦州、婺州和宣州等地都被攻下,强势渡过长江,再渡过淮河。

相继攻下申州、颍州、宋州、徐州、兖州、汝州,然后是洛阳,稍作停留即西进潼关,直逼长安。唐僖宗和田令孜在神策军的保护下仓皇难逃四川。881年的正月,黄巢进入长安,在这里建立了大齐政权。黄巢下令安抚百姓,说他起义本来为的就是百姓,所以大家该干嘛干嘛,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唐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却来了灾,纷纷被杀,李唐宗室更是被杀了个干净。唐廷四品以下的官员得以原职留任。

只是,黄巢虽然在长安建立了政权,却并不稳定,黄巢最初进入长安的时候军纪严明,并下令不准骚扰百姓,但是后来,随着官员们的相继被杀,起义军中的很多人开始在长安城中杀人,即便是黄巢也制止不了。而唐僖宗到达四川后就开始了反扑,各地节度使开始组织兵力围攻长安。

黄巢一度以为唐军攻进了长安,遂离开长安到了灞上,致使唐军顺利进入长安,但是进入长安的唐军并没有想着赶紧收复长安,而是大肆劫掠,队伍不整,很快被起义军打败。而长安城中百姓帮助唐军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黄巢,遂纵兵屠城,导致血流成河。

之后,黄巢的得力战将朱温叛变,投降了大唐,而沙陀人李克用也开始攻打起义军,最终883年的四月,李克用攻进长安,黄巢不得不离开了盘踞三年之久的长安,领着十五万起义军经蓝田进入商山。第二年的六月,黄巢兵败在逃窜路上,被外甥林言所杀,林言本欲以此将功赎罪,结果在路上又被沙陀人所杀。至此,黄巢起义结束。

黄巢起义一结束,唐僖宗得以重返长安,但是历时十年的黄巢起义让帝国的权力之争重新洗牌,以朱温、李克用等为首的军阀控制了整个帝国,这个时候,那些朋党之争、宦官专政等等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历史有很多的战争,每次战争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人员的伤亡。面对朝代的腐朽和暴君的统治,百姓压迫到一定程度后起来反抗,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但是,有一场战争让人印象深刻,它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秀才起义。黄巢是唐朝时期的一个秀才,他发起了黄巢起义,他的起义军差不多有六十万,涉及范围之广在历史上也是挺罕见的。黄巢起义占领了河南、浙江、安徽等地,差不多有半个中国。但是黄巢起义最后还是失败了。

1、黄巢生性残暴,残害无辜

黄巢出生在山东,他们家是卖盐的,从小家里就十分富有。我们知道,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历朝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黄巢家里的人就希望黄巢能成为一个文化人,能中举。于是黄巢就开始学习,但是考了几次都没中举,只得了个秀才。黄巢很是不服,再加上时局变了,黄巢干脆就选择造反了。黄巢本身就是一个性格粗暴的人,在起义期间草菅人命,在之前也是如此,从他写的诗就可以看出这点。

2、起义军势力强大,唐朝腐朽

黄巢起义军的发展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其中固然有起义军勇猛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唐朝的腐朽已无力支持这场战争。唐朝这时候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百姓的生活悲惨,经济萧条,完全没有繁荣之象。再加上唐朝各地藩镇割据严重,各地官员都自顾自的安全,没有一致联合起来抗敌,才会让黄巢起义势如破竹,一下子占领了那么多地方。

话说黄巢起义的规模如此之大,而且还打了那么多的胜战,应该是会取得胜利。然而黄巢在攻城的时候就伤了百姓的心,他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肆意残杀,残暴至极。得民心者得天下,黄巢失去民心注定起义是失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