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老社会分析法的特点

如题所述

乡土中国》是农村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费孝通费老亦是我国农村社会学的开山鼻祖。这本书是费老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所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所编,试图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作者在书中所指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对农村社会进行一场全景式的素描,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出概念,作为对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概括,这或许也是它与《江村经济》等调查报告形式的著作最大的不同。
中国社会的基层即是乡土社会,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老通过从社会结构、精神支撑、治理模式等角度对乡土社会特征的探讨,对乡土社会基本特征进行了全景式解读,为我们理解深入中国社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核心问题:乡土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费老在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他的论述是发散式的,并不像一般学术著作般“高深”,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水准,它有着非常严谨的论述框架,光看目录内容便可窥见一二。 在论述中,费老将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反复作比较,将后者作为另一叙事维度,通过比较来探究“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中国乡土社会究竟具备哪些本质特征?分别与西方社会有哪些区别?一个社会体系的结构特征以及这个体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在我看来——是最能体现一个组织特点的两项重要指标。以下仅对乡土社会基本格局、治理秩序进行一些分析,也顺便谈谈我的看法。

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型社会,也称熟人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熟人相助。“熟人”,俨然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标志性语汇。
费老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可以理解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引起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横向上来讲,是指以每个人为中心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波纹的性质。纵向上来讲,是指关系之间的等级差异,离“圆心”越近,意味着与中心人物越亲密。
差序格局影响下的乡土社会,其实是一个熟人社会。费老在之前的章节中提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传统社会安土重迁,生老病死,花开花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离开这片土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者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乡村调查论文集,出版于1948年。他在《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中说:“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这说明《乡土中国》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乡村。

作者从地域、血缘、家族、宗教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乡村的特点。在《差序格局》中,费孝通主要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和西方社会结构的区别。他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二者的不同。西方社会像捆柴,每个团体都有明确的界限,团体内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有着明确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费老称这种模式为“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则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纹,私人感情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枢纽,费老称这种模式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圈内人和圈外人的界限并不明确,而且个人所赋有的权利和义务也存在波动性。差序格局以私人连接社会,而团体格局则有一个大家所共同认同、服从的“团体”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