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康熙皇帝的功与过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今天回望康熙,在他丰碑式的功勋前礼拜后,我不禁仰天长叹了。如果说,中国近代以前的发展在康熙治下达至辉煌的巅峰,那么,中国历史的悲剧色彩也极浓重地涂抹在康熙身上。作为一位杰出的君主,康熙调整了前朝不合理的土地和分配关系,发展了农业生产,扩展了疆土,统一了各民族,“文治武功俱佳”。然而,经过一段时间,“调整能量”释放完毕,政策边际效益渐渐收缩以后,伴随着康熙本人的逐渐老去,国内各种社会阶级矛盾再呈动荡之势。其时各地贪官污吏横行,肆恶虐众,东南沿海“海寇”骚扰不断,湖南、广东、四川等省矿民动辄“聚众几万至十余万,强梁争竞”,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康熙难有往日的英奋进取,他想的更多的是“守成”和“传位”。为制止矿民闹事,康熙43至58年,他将上述各省的矿业“逐一封闭”,造成矿业生产严重衰退;为杜绝“海寇”和防范西方势力渗透,康熙56年又宣布“禁海”,使沿海数省“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同时在文化领域采取镇压措施,大兴文字狱。由康熙肇始的“禁海”闭关政策,自此被清朝定为“国策”,及至乾隆,都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夜即自大式的骄傲,导致了中国对外政策的颟顸和保守,加固了中国社会的封闭性。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昂首迈向政治舞台,“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旧格局渐被打破,全球第一次被纳入同一时空中。英、荷、法等国占得先机,他们率先异军突起了,其最有战略眼光、也最富扩张性的人士的目光,已在向遥远的东方张望。这时的中国,非常需要一位俄国彼得一世式的人物,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祖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谦虚自省,放下泱泱大国的架子,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敞开大门,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产品,同时效法西方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在这个“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不致落伍,才能使中国免遭日后的侵略和欺辱。可是,尽管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几乎处于同一时代,两人却迥然相异。为真实了解西方,彼得大帝亲赴英、荷等国考察,回国后仿效西欧,强力改革,励精图治;而康熙此时却闭关自守,盲目乐观,欣赏自己的长寿和多子多孙,说与历代帝王相比,“在位久者,朕为之首”,除了“传位”之事让他苦恼,似乎一切都好。强大壮阔的中华帝国,就这样在歌舞升平、其乐陶陶的沉醉中一天天走向衰退,一步步落后于他人。事实证明,有清一朝衰败乃至最后没落的祸根,恰恰是在其最“圣明”的康熙皇帝执政期间种下的——历史上还有比这更具有悲剧意味的事情吗 1)为防止汉人与西方接触这是它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另外是他的小农思想作怪,一直怕中国的粮食被买到南洋,所以对南洋和西洋的贸易实行了严厉的打击.这是由于他和乾隆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2)康熙虽然表面上爱科技,爱学习,但是他却严厉禁止民间学习科技,比比明末的中国科技发展高峰,就可以看到中国的科技的落后始于康熙. (3)所谓康熙时期的"强盛"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而不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人口的增加也不是他的功劳,更大的因素是由于明末引进的番薯等高产作物已经在中国大范围推广了.所以有人把康乾盛世称为番薯盛世.可以baidu一下"番薯盛世" 功大于过 如果康熙生活在明朝以前绝对是个好皇帝,但是在17世纪的中国,他对国家与世界的关系的错误看法,直接导致了,整个清对外界的看法,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大幕开始拉开了 人们都说他七功三过,如果没有他的那三分过,中国现在是不是就像美国一样呢,当然人不全十全十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1

功:

玄烨的胆量和见识绝对非凡人所能比拟的。如,鳌拜持权而重,妄自涉政,目中无人,是为当时朝堂一大隐患。康熙深知巩固政权,鳌拜非除不可。

但自己还没有那么的能力,于是他表面上还得装作对鳌拜十分信任,实际上暗暗谋划准备一举铲除。他经常召集一群少年侍卫,看似在做“布库”之戏玩乐,实则这批侍卫后来就成功擒拿了鳌拜。

平定三藩后,康熙继而统一了台湾,积极处理沙俄边界动荡问题,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清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与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明确界定了双方的归属地,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中俄边界的安定,是一个平等的对外条约。

过:

晚年的康熙怠于朝政,加之他对皇太子的反复废立,让太子之位空缺,间接导致九子夺嫡的乱局面;积极设立南书房,以加强君主专制集权;再如,他开始发起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文字狱,让不少有才能有思想的文人冤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历史上著名的冤假错案,《明史》案,王锡侯案等。

扩展资料;

可以说,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间大清帝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皇帝

第2个回答  2019-09-21

功:康熙的胆量和见识绝对非凡人所能比拟的。如,鳌拜持权而重,妄自涉政,目中无人,是为当时朝堂一大隐患。康熙深知巩固政权,鳌拜非除不可。

平定三藩后,康熙继而统一了台湾,积极处理沙俄边界动荡问题,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清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与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明确界定了双方的归属地,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中俄边界的安定,是一个平等的对外条约。

过:晚年的康熙怠于朝政,加之他对皇太子的反复废立,让太子之位空缺,间接导致九子夺嫡的乱局面;积极设立南书房,以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再如,他开始发起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文字狱,让不少有才能有思想的文人冤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历史上著名的冤假错案,《明史》案,王锡侯案等。



扩展资料:

康熙勤奋地学习。从五岁发蒙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

玄烨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汉学修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