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铜金、银铜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

如题所述

总结金矿床包括石英脉型金矿床、蚀变带型金矿床、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角砾岩筒和角砾岩带)共性和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及矽卡岩型银铜矿床等八种构造叠加晕特点,建立了四种类型矿床理想模式。

各类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铜金矿床都严格受构造控制,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前已述及,各种类型金矿床成矿及伴生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其含量区间相差很大,其内、中、外带异常分带标准(相差很大),是研究确定各类型金矿床矿体前缘晕、近矿晕及尾晕元素的标准。

1.石英脉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

1)石英脉型金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

矿脉厚1~5m,延长、延深可达n×100m~n×1000m,矿赋存于石英脉中,但并不是所有石英脉含金都达开采品位。石英脉型金矿多期多阶段脉动叠加成矿成晕明显,第Ⅰ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形成的乳白色大石英脉含金低(<1×10-6),只有Ⅱ阶段叠加才能形成金矿体,再有Ⅲ阶段叠加形成富矿体。Ⅱ、Ⅲ为主成矿阶段。矿体在构造中具有尖灭再现特点,在轴向具有多个富集中心或富集带。

研究的典型石英脉型金矿有山东的乳山金青顶、三甲、初家沟、牟平金牛山、邓格庄、招远玲珑、望儿山金矿,小秦岭的文峪、秦岭、东桐峪、红土岭金矿,辽宁的五龙金矿等。

2)模式图(图1-2-9)特点

(1)模式中金矿体在倾向上呈串珠状分布,矿体之间有无矿间隔。

(2)展示了石英脉金矿成矿三个阶段(Ⅰ、Ⅱ、Ⅲ)成矿成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第Ⅰ阶段形成乳白色大石英脉,第Ⅱ阶段形成烟灰色含金石英脉及黄铁矿脉叠加在第Ⅰ阶段石英脉上形成串珠状金矿体,第Ⅲ阶段又叠加在串珠状矿体每个矿体中上部。

图1-2-9 石英脉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剖面理想模式剖面图

(3)每次成矿形成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一次成矿形成串珠状矿体有总体前缘晕和总体尾晕,串珠状矿体中上部矿体有自己小尾晕、下部矿体有自己小前缘晕,上、下矿体相近时,前、尾晕叠加共存。

(4)模式中展示了Ⅱ、Ⅲ两个阶段各形成串珠状矿体间前、尾晕叠加共存特点,也展示了Ⅱ、Ⅲ阶段形成每个矿体前、尾晕叠加特点。

2.豫陕小秦岭深部第二富集带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式

综合小秦岭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式特点,建立了豫陕小秦岭深部第二富集带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式(图1-2-10),典型石英脉型金矿床有文峪金矿505脉、杨砦峪60脉、东桐峪12号脉等。上部第一富集带2000~1500m,有大而富金矿体,中部弱矿化带1400~1100m,有小矿体,深部第二富集带在1000m之下,预测有大而富矿体。在河南文峪金矿、秦岭金矿都找到了第二富集带,预测深部还有第三富集带。

图1-2-10 豫陕小秦岭深部第二富集带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式

3.蚀变岩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

蚀变岩型金矿床严格受巨大压扭性断裂构造蚀变带控制,构造蚀变带长可达几十公里,金矿床体在蚀变带中断续-等距分布。主断裂面往往有断层泥,上、下盘有碎裂岩-蚀变带,特别是下盘有宽厚的蚀变岩-碎裂岩-蚀变带,宽度10~50m间,蚀变带蚀变矿化有明显分带。矿体产于下盘蚀变带中,金矿体由石英-黄铁矿等细脉、网脉状及浸染状黄铁矿组成,无宽厚的石英脉,矿体用金品位圈定,金矿体最厚可达20m,一般厚度在2~15m间。蚀变岩型金矿与石英脉型金矿一样也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一般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矿体在构造蚀变带中也具有尖灭再现特点,在轴向具有多个富集中心或富集带。

研究的典型矿床有新城、焦家、三山岛、新立、仓上、大尹格庄、灵山沟金矿等。

蚀变岩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图1-2-11)特点与石英脉型金矿叠加特点相似,两个阶段形成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模式中展示了Ⅱ、Ⅲ两个阶段各形成串珠状矿体间前、尾晕叠加共存特点,也展示了Ⅱ、Ⅲ阶段形成每个矿体前、尾晕叠加特点。

图1-2-11 胶东蚀变岩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剖面理想模式

4.石英脉和蚀变岩型金矿床侧伏矿床-矿体-叠加晕模式

山东乳山金青顶石英脉型金矿床、灵山沟5号矿脉蚀变岩型金矿床、新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矿体都是向深部某方向侧伏,矿体-晕的轴向是侧伏方向,轴向分带是热液流动方向,轴向与垂直方向不同,必须用垂直纵投影图表示,而在剖面上只在垂直切穿矿体-晕。图1-2-12展示了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床侧伏矿体构造叠加晕在垂直纵投影的理想模式。

5.脉带-复脉带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

脉带-复脉带型金矿床特点是在控矿构造体系内由多条近于平行含金矿脉组成群,由多个群组合矿脉带。单个矿脉由含金石英脉或蚀变破碎带组成,走向长几十至几百米,延深可达几百米厚度一般0.n~nm,在走向和倾向延伸方向也有膨缩-尖灭再现特点,有的金矿床在构造有利部位矿脉厚达十几米。典型矿床有河北金厂峪复脉带型金矿床、河北峪耳崖脉带型金矿床、河北祟礼东坪脉带型金矿床,山东寺庄金矿床深部Ⅱ、Ⅳ矿脉带。

图1-2-12 石英脉和蚀变岩型金矿床侧伏矿体构造叠加晕在垂直纵投影的理想模式

图1-2-13 复脉带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剖面图

根据共性建立了复脉带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图1-2-13),其特点是脉群中每条矿脉中每次成矿形成的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一次成矿形成串珠状矿体有总体前缘晕和总体尾晕,但上部矿体又有自己小尾晕与下部矿体小前缘晕叠加共存。图中展示了Ⅰ、Ⅱ、Ⅲ、Ⅳ阶段叠加的特点。

6.角砾岩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

根据筒状和带状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严格受隐爆角砾岩体及断裂构造控制,金矿体赋存于隐爆角砾岩筒中和角砾岩带中,矿体在角砾岩体中受构造控制,矿体成群分布。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也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也为四个成矿阶段。

河南祁雨沟隐爆角砾岩筒多呈椭圆形,长几百米,0.01~0.7km2,向深延伸超过1000m。

陕西太白双王钠长角砾岩型金矿产于角砾岩带中,角砾岩带长11km,角砾岩体沿走向断续出露,角砾岩体宽4~500m,长50~3000m,其中Ⅵ号角砾岩体矿化最好,长3000m,厚200m,向深延伸超过1000m,局部热液叠加形成巨厚低品位金矿体,矿体最厚可达100m,矿体长可达1200m。低品位大储量。

总结角砾岩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共性,建立了角砾岩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图1-2-14)。

图1-2-14 角砾岩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剖面理想模式剖面图

7.鄂东大冶鸡冠咀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

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严格受燕山期闪长岩体与二叠系灰岩-大理岩接触带构造、灰岩捕虏体、断裂构造及外带大理岩层间构造控制特点,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

成矿作用主要有接触交代和热液充填交代:接触交代矽卡岩期,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岩体侵入与碳酸盐地层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各种矽卡岩,可形成磁铁矿和赤铁矿体;热液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含矿高中温热液沿构造裂隙、角砾边缘充填交代形成各种不形态铜金矿体。

石英硫化物期为主成矿期,分为石英-辉钼矿阶段,形成斑岩型钼矿和斑岩铜矿体;金-铜硫化物阶段、金-铅锌硫化物阶段、金-砷硫化物阶段为铜金主成矿阶段,含矿热液的同位叠加形成富矿。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高-中温气液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根据热液充填交代不同阶段形成矿体-晕的特点及叠加结构,建立了其叠加结构理想模式(图1-2-15):铜金矿体产于接触带矽卡岩体内、大理岩-矽卡岩捕虏体、外带大理岩层间,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上、下两矿体之间前、尾晕叠加共存。图中展示了热液期不同阶段成矿成晕同位叠加特点。预测深部岩体或大理岩突进闪长岩有第二、三富集带,预测深部有细脉浸染型斑岩型铜钼矿。

图1-2-15 鄂东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剖面图

8.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银铜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

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严格受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寒武系灰岩-大理岩接触带构造、灰岩捕虏体、断裂构造及外带大理岩层间构造控制特点,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

成矿期分为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表生期。矽卡岩期又分为以石榴石、透辉石为主的无矿阶段和磁铁矿阶段;

银铜矿形成于石英硫化物期:早期含铜硫化物阶段,形成以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斑铜矿、辉铜矿等硫化物;晚期含银硫化物阶段,形成辉银矿、硫碲铜银矿、辉铜银矿等为主。根据石英硫化物期不同阶段形成矿体-晕的特点及叠加结构,建立了其叠加结构理想模式(图1-2-16)。

银铜矿体产于接触带矽卡岩体内、大理岩-矽卡岩捕虏体、外带大理岩层间,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上、下两矿体之间前、尾晕叠加共存。图中展示了热液期不同阶段成矿成晕同位叠加特点。深部围岩大量角岩出现,认为对成矿不利,预测深部有细脉浸染型斑岩型铜钼矿。

图1-2-16 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银铜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剖面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