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陷带(区) 中成矿单元

如题所述

(一)长江中下游金、银、铜、铅锌成矿带

长江中下游金、银、铜、铅锌成矿带包括南(外)带、主带、北(外)带3个成矿亚带。

北(外)带称为滁州-巢湖金、铜、铅锌成矿亚带,位于安徽省中部,西北侧以郯庐断裂为界,南东侧以长江断裂带为界,震旦纪灯影组及寒武纪一奥陶纪地层广泛出露,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较弱。该区是以高中温-中低温-低温-超低温成矿作用俱全为特征的成矿区。该成矿区主要成矿元素组合为铜、金、铊,其次为铅锌、铁等多金属矿化,并有重晶石、萤石等非金属矿化。区内已发现有大庙山、龙王尖、曾洼、黄泥河等金矿点,以及东荪铜矿和马厂砂金矿;而黄庙断裂东侧矿床(点)甚少,除滁州琅琊山矽卡岩型铜矿(中型)外,只有近期新发现的范水洼金矿、香泉铊矿床等。根据近年研究的最新成果,区内发现的时代最新的矿化属形成于拉拉米期的低温-超低温热液(泉)型铊金银多金属矿化,它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模,并具有寻找“卡林型”金矿的指示元素组合,但其形成环境和找矿远景尚需深入研究。

主带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体部分,又称为安庆-铜陵-马鞍山铜、金、铁、硫成矿亚带,它有铜陵铜金矿成矿区、庐枞铁(铜金)硫和宁芜铁硫成矿区所组成,区内发现矿床众多,其中以矽卡岩型铜矿和玢岩铁矿著称于世。沿该带也是下扬子地区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火成岩分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岩两个岩石系列,二者分别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并分别对应形成了以铜金组合和铁硫组合的两种矿产。

南(外)带称为青阳-泾县金、银、铅锌、铜、锑成矿亚带,该区也即前人所称的前陆反向对冲带,由于它间夹于下扬子拗陷与江南隆起间的过渡地带,其岩浆成矿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区内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发育,以燕山期为主。已发现的矿化类型较多,包括层控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斑岩型、层控低温热液型等,矿种有金银铜铅锌锑等,典型矿床有青阳许桥银铅锌矿、尹家榨金矿、南陵吕山金矿等。值得提出的是区内两种较特别的成矿作用:一是斑岩型成矿作用,在江南成矿带的西北缘,沿高坦-周王断裂有一系列北东向-近东西向展布的小型浅成侵入岩体(斑岩),构成了与江南隆起带南缘赣东北斑岩带对称产出的另一斑岩带,区内铜、金(银)多金属矿化多与这些中酸性小斑岩体关系密切。如马石斑岩型铜矿、抛刀岭蚀变(斑岩)岩型金矿等都与这些小岩体侵入作用紧密相关。二是低温成矿作用,在寒武纪一奥陶纪地层分布区,见低温热液型矿化,除在奥陶纪地层中已发现“类卡林型”金矿具一定工业意义外,在寒武纪黑色页岩建造中出现含银铅锌锑金及铂钯矿化,部分地段已富集具工业意义的矿床。

(二)浙赣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这是区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构造岩浆成矿带。该带与浙赣拗陷带范围吻合,成矿主要受浏阳-景德镇-歙县、赣东北、萍乡-广丰-绍兴超壳深断裂带控制,形成4条次级成矿亚带。该带燕山期岩浆岩侵入体规模小,但形成了巨量的矿质堆积。

(1)景德镇-歙县铜多金属矿成矿亚带

分布于浙赣拗陷带北缘,与萍乡-乐平坳陷带基本对应,该带受浏阳-景德镇陆内俯冲带控制,形成一条北东东向与燕山早期Ⅰ型中酸性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带,矿床以中小型为主,区内有江西朱溪、月形和安徽黄土岭等一批中小型铜矿床,另有江西塔前钨钼矿和新发现的一批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点。

(2)德兴-屯溪铜金银多金属矿成矿亚带

该带呈北东向斜贯于浙赣拗陷带中部,受赣东北深断裂俯冲带控制,是一个罕见的金属矿床聚集地带,其上盘(北西)为德兴铜金矿集区,包括著名的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田、银山火山-斑岩铜金铅锌矿田、金山金矿田,另有众埠街锰、铅锌矿田,虎家尖银(金)矿床,以及西田-金山岭金矿化带。在安徽休宁南部的白际山地区近年发现的小贺-天井山、青山-富竹圩、岭南-五里亭、古楼-璜尖4个金矿化带,均具有较大规模,矿化带主要产于晋宁期岛弧火山岩或碰撞花岗岩内,成矿与燕山期的岩浆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有关。但是,该区出现的晚侏罗世花岗斑岩带,仅发现零星的铜矿化,其找矿潜力有待深入调查。

该带具有长期活动多期多因成矿特点,包括晋宁期动热变质形成的金山金矿田,枫林石炭纪浅海热水喷流沉积-叠改型铜硫铁(钨)矿床,燕山期成矿主要与壳幔混合源的Ⅰ型或A型岩浆有关。

(3)灵山-大茅山钽铌钨锡多金属矿成矿亚带

形成于赣东北俯冲断裂带后侧(下盘)的怀玉坳陷中,形成与燕山期A型花岗岩有关的钽铌钨锡矿,其中有超大型的松树岗矿床。另有震旦纪层控型斑竹坑等铅锡多金属矿床(点)。

(4)东乡-铅山铜金铀多金属矿成矿亚带

分布于浙赣拗陷带南缘,受萍乡-绍兴俯冲断裂带控制,前已述及,根据地学断面资料,构造带作铲式南倾,故可确认矿床主要形成于其上盘(南侧)。该带也是一条长期活动多期多因矿带,包括晋宁期海相-火山成因的铁砂街式铜矿床,石炭纪浅海含矿热水喷流沉积叠改型永平式铜硫(钨)矿床,燕山期与Ⅰ型或S型火山、潜火山岩有关的虎圩、银峰源,刘家、沙潭等金银矿床,与Ⅰ型中酸性斑岩有关的船坑、铜山、赵家坞等铜矿,与壳源S型火山、潜火山有关的盛源盆地铀矿、动热变质型长寿源银矿等。

(三)永安-梅州铜金银铅锌成矿区

图4-6 永梅拗陷闽西南地区威宁期海盆构造示意图

永梅会拗陷区(广义)位于研究区西南,跨赣闽粤三省。它的分布范围是指永安-梅县-会昌,以闽西南为主的一个三角区,其大体分布是在石城-会昌-寻乌以东,长汀-连城-永安以南,梅县以北,龙岩-大田以西,因其主体在闽粤地区,故简称永梅拗陷。

由于对该区发生拗陷的时间有不同理解,因而直接影响到对其范围的界定。本项目研究认为永梅拗陷区是永安、梅州地区在结束加里东期的区域隆升状态后,由于地壳拗陷作用而于华力西-印支期间形成的沉积盆地区(图4-6),其范围主要以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早期的海相地层分布区来划定:其北与武夷隆起区相接;西以震旦纪一早古生代变质基底的出露区为其边缘;东部边界因被中生代陆相火山岩覆盖而无法明确划出,从出露于火山岩中的基底“天窗”显示,距政和-大埔断裂带以东较远处的长太钟魏地区仍有二叠一三叠纪海相地层出露,但仍大致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南界依梅州南的罗岗-兴宁北西向断裂。

在近2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具有突破意义的5个大型矿床全集中该区。它们分别是:(1)紫金山铜金矿床,为一大型中低温火山-潜火山-斑岩型矿床(高硫型)。(2)嵩溪大型银锑矿床,产于早侏罗世火山-沉积岩之中,为一层控低温热液型矿床,它也是沿海地区发现的一个新的含矿层位。(3)会昌岩背锡矿床,以品位富、规模大、埋藏浅和矿化集中为特点,它是一与高氟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与燕山晚期拉张的构造环境对应。(4)玉水铜矿,为一特富的块状-层状铜矿,属海底火山-喷硫沉积矿床。玉水铜矿的赋矿层位与浙赣拗陷和下扬子地区众多的铜矿层位可以类比。(5)尤溪双旗山金矿,产于永梅拗陷的东缘,是一受层间剪切带控制的金矿。陶奎元等(1998)认为,永梅会地区成矿有3个特点:一是矿化集中、规模大;二是多类型;三是多层性,成矿包括5个层位。因此,它是一“多层多类型的矿化集中区”。

永梅拗陷包括2个成矿远景区,其间在成矿作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1.大田-梅州铅锌银铜成矿区

它包括大田铅锌银铜矿集区、连城-永定铅锌银铜矿集区及梅州铜铅锌银(锑)成矿小区:区内的成矿作用有层控低温热液型、斑岩型、海底喷流-沉积型和矽卡岩型4种。它包括几个次级的成矿远景区。

1)大田铅锌银铜成矿亚区:地处海盆的东北边缘,有众多矿床(点)密集分布且以富硫为特征(其中不排除包括有同生沉积硫的成分),应与当时属于半封闭的古地理环境有关。发生于早石炭世末期的沉积间断,有助于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印支期及燕山期的岩浆侵入又补充了新的矿源,同时还广泛发生各种推覆滑脱构造而成为矿体定位的良好空间。因此矿集区内的矿床几乎都属于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层状矽卡岩型,在灰岩与其上、下碎屑岩层之间的滑脱构造,则普遍成为矽卡岩体与矿体的形成部位。以下举龙凤场矿床为例说明之。

大田龙凤场铅锌矿床,“龙凤场式”的名称即由此得名。矿区内为倒转向斜构造,在栖霞组灰岩与其上、下层的碎屑岩层之间广泛发育有缓倾斜的剥离断层和破碎带。印支期岭兜岩体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超覆式侵入。层状矽卡岩带即生成于超覆侵入接触的部位和缓倾斜断裂带内。主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生于矽卡岩中。矿区内还有一种流纹质隐爆角砾岩,而向深处则过渡为花岗斑岩,见图4-7。于石灰岩与其下林地组碎屑岩之间滑脱构造中产出的矿体以硫铁矿为主,并保留有菱铁矿,显示其同生沉积成因;而灰岩与其上文笔山组碎屑岩之间滑脱构造中产出的矿体则以多金属矿为主。矿床规模属中型。

在该矿集区内密集分布一批类型相同的矿床,其特点是围绕某一侵入岩体而分布。如龙凤场矿床围绕岭兜岩体分布,而龙山崎、建爱、上蔡等矿床则围绕汤泉岩体(燕山晚期)分布。值得一提的是建爱的层状矽卡岩矿床与电灌站的斑岩型矿床,二者在空间上紧密相伴,成因上互有联系,由此构成一种层状矽卡岩型与斑岩型的共生组合系列,见图4-7。

2)后田-大排铁、铜、铅、锌成矿亚区:龙岩后田至永定坎市一带,区内铜、铅、锌矿化强烈,除了有马坑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的大型铁矿床外,小型矿床及矿点数十处,矿化多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C1-C2、P1q-D1w等层位,部分呈脉状产出于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接触带附近,成矿主要和海底火山有关,部分与中生代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关系密切,如马坑铁矿、大排铅锌矿等。

图4-7 福建大田建爱电灌站305线地质剖面(据闽西队略有修改)

3)梅州铜铅锌银(锑)成矿亚区:位于永梅拗陷区西南端,是拗陷区内海侵最早而海退最晚的地区。区内的典型矿床有梅州嵩溪及梅州玉水2处,其成矿作用具有层控型矿床成矿系列的显著特征,其主要特点将在成矿系列中讨论。

2.上杭金铜成矿区

早白垩世时沿上杭-云霄深大断裂带在上杭地区发育有一个北西走向的上叠式火山盆地,叠盖在华力西-印支期海相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在火山盆地的北东侧,先有晚侏罗世酸性花岗岩体侵入,继而又有早白垩世深源的中酸性岩浆喷发与侵入并形成一套中深成侵入岩-斑岩-潜火山岩的侵入岩类与火山喷发岩的组合。紫金山-罗卜岭金银铜(钼)矿集区(或称紫金山矿田)即处于此种地质环境。其中的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属于研究区内特有的由潜火山浅成热液作用形成的硫酸盐型(高硫型)矿床,同时在矿田的西侧还有由浅成热液作用形成的冰长石-绢云母型(低硫型)矿床,再加上罗卜岭的斑岩型铜钼矿床,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潜火山-斑岩成矿系列。在外围,有产于栖霞灰岩与岩体侵入接触带的铜坑铜矿和产于早三叠世溪口组与岩体侵入接触带中的珠地铅、锌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