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东南亚为什么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争夺的热点

如题所述

  1、优越的地理区位是形成热点区的基本前提

  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就控制着优越的地理区位,而优越的地理区位是最富有政治、经济价值的战略资源,是新、老殖民主义者争夺的重点。

  东南亚地处“新月型地带”的东翼,扼亚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连结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通纽带,沟通亚洲与大洋洲的桥梁。自古以来,东南亚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要道;近代,它又成为了世界海、空运输的枢纽地域。特别是介于马来半岛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全长1080千米,最窄处约32千米,水深25-150米,地处赤道无风带,峡内风平浪静,利于通航,在殖民时期就是英帝国主义者的“东方生命线”,现在是与英吉利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并列的世界最繁忙海峡,平均每日有200多艘船只通过,全年达8万多艘。其中,日本的船只达5-6千艘/年,多时达7-8千艘/年,90%的原油从马六甲海峡通过,故有“日本的海上生命线”之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许多资源也经过马六甲海峡。

  2、丰富的、具有国际意义或区际意义的资源,是热点争夺的物质内容

  东南亚资源丰富,有许多具有国际意义或区际意义的农矿资源,石油和天燃气储量丰富,锡的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50%和60%,天然橡胶的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马尼拉麻、木棉、柚木和金鸡纳霜的产量及出口量约占世界90%以上,稻谷产量占世界1/5、出口量占世界1/3。丰富的农矿资源,使东南亚在殖民时期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域。

  东南亚地区皆拥有丰富的、各自的优势资源,而这些优势资源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分布及发展方向紧密联系。谁取得了上述区域的控制权、支配权,谁就找到了廉价的原燃料供应地,而且掌握了制胜殖民竞争的有效武器。

  3、自然条件引起的居民分隔和离心作用是热点争夺的楔入地带

  一般地,热点地区常是或受地体破碎、地形复杂的影响,或受沙漠广布的阻隔影响,使各民族、各部落居民交往困难、缺乏统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地域。

  东南亚由大半岛和群岛组成,地体破碎。构造上属亚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三角地带。构造地貌特点决定了人口多集中分布在地形呈南北延伸、山河相间排列的半岛地域的河口三角洲和岛屿的沿海地带。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时期,因缺乏有效的交往手段和联系工具,部落间的分隔性强,遇外敌入侵时,不能统一调度、协调对外;二战以后,船只和飞机是主要的联系工具,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差异的影响,使有效联系技术的应用在空间上和数量上皆受到制约,各地联系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加强。

  4、地区内部复杂的文化地理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是热点地区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

  东南亚的人文地理特征十分复杂,从民族构成看,各国少则五、六个民族,多则达一百多个民族,近代又是中国移民的主要接纳地。从文化构成看,因地理位置介于中、印两大文明源地之间而带有中印文化的烙印;因中世纪后阿拉伯人的介入而传入伊斯兰文化;“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又相继带来各自的文化背景。结果,世界三大教、印度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得到广泛的传播,使本区成为了世界居民、文化和宗教的“十字路口”,从而奠定了热点地区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

  5、大国介人是形成热点地区的现代地缘政治因素

  东南亚因政治区位优势突出,战后成为东西方集团着重经营的重要地带。50年代中期,前苏联先后同缅甸、印尼鉴订了“贸易协定”与“技术援助和经济援助协定”;60年代中后期,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建交,组成“苏、新”“苏、菲”航运公司等;70年代中期通过支持越南,加强自己在东南亚的政治、军事存在。同期,美国支持“东盟”国家与越南对抗,老挝、柬埔寨成了对抗的缓冲地带。进入90年代,因“冷战”结束,东南亚的国家矛盾趋于缓和而步入了相对和平、稳定的新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05
地理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且岛屿众多,优良港湾较多。
人文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经济原因:连接中国、印度两大殖民市场,运输成本较低。
政治原因:该区域小国林立,缺乏统一性,便于殖民统治。

个人见解,希望能给你启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