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还是语言还是话

粤语有文字的吗?也就是能说也能写的.睇(看的意思)有人说这就是它的文字,我觉得这在瞎扯蛋,明明是汉字.

粤语是方言。
1、在语言学术上粤语是方言,在事实上粤语这个名词是被广府片中的广州方言荔湾区口音代表着。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以为广东省的人讲粤语,而事实上广东省内各地方言有很多。广州方言代表有粤语、广东话、白话。
2、中国有七大方言,每一种方言下还有层层叠叠的子方言。提到粤方言,顺带提一下广东本土主要有三大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潮汕话,粤方言只是广东地区的其中一个方言体系。
3、其实主体语言主要还是国家规定的。语言的规定只是为了能够使各地的人更加容易沟通,语言和方言之间的规定很小的,并且还可以是有交集的。每一个方言其实都能成为语言,并且一种语言可以即是语言,又是方言。国家规定了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所以其他的就都当作方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4
粤语地位争议:语言?方言?  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粤语跟普通话基本无法通话,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不过,亦有认为(尤其受政治影响者),这并非语言分类的唯一标准,如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虽然可以通话,却列为三个不同的(政治)语言;并且粤语也与汉语其他方言同具有书写文字和使用族群的统一性,这也与西方拼音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粤语虽可自行书写,并不一定得以普通话/国语方式书写,比如港刊港报就经常以粤语直接书写,但书写所用仍为汉字,这与普通话及其他汉语方言一样,且大体文意与普通话亦可相通,二者本来就是同样源流产生的现代汉语分支,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汉语自有其独特的语言标准,不能用西方语言的分类方式简单划分。有观点认为,汉字跟拉丁字母一样,可用于不同的语言,如日语、旧朝鲜语、旧越南语的行文也大量使用汉字,中国北方人也能直接大体看懂文意。因此不能认为粤语使用汉字书写就是跟北方官话是同一种语言。但日语只是借用部分汉字,而且搀杂了大量假名,已经不是完整的汉字表达系统,其文意按中文方式基本无法看懂,至于朝鲜、越南在汉字传入前本身都有自己的语言,只是后来一段时间借用汉字表达,而这完全是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政治、文化的强势地位所决定的,如同今天世界很多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一样,更多是时代潮流,而与语言的的本身属性无关。这些情况是不能和粤语相提并论的。
  语言/方言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分化往往会造成语言分化,形成方言(或者进而形成亲属语言),任何一个社会,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不会是均衡的,有的先进一些,有的落后一些,反映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情况,结果就形成了方言/新语言。方言/新语言可以说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最突出的反映。
   粤语与其他方言的关系人群的迁徙也会带来语言的分化,例如客家语、赣语的形成,都与历史上因战乱而引起的人口大迁徙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比如我国历史上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都引起了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从而形成了我国南部地区诸语言/方言。
  语言的内部演变引起语言的分化,语言的外部接触造成不同语言系统的成分由此及彼、叠置并存的相对差异,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受满语影响,有些地名还留有这种痕迹,例如哈尔滨、齐齐哈尔;我国香港受英语影响很大,所以方言中有很多英语的痕迹,例如把“球”叫“波”,而且口语中常常会出现英语夹杂的情况。
  地理上的屏障也是造成方言分歧的原因,高山大河的阻隔,影响人们的交际往来,影响语言的沟通,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语言就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逐渐产生差异,形成方言。当然,地理环境有阻隔的一面,也有沟通的一面,比如大江大河,一方面会阻隔交际,一方面会沟通交际,因为它为水上运输的发达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强异地的联系,增强沟通,抵消了地域差异造成语言分化的可能。
  方言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的音义结合通常是任意的、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本质的(可能有例外),这就决定了语言具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语言就是在社会的作用下,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语言学的音义关系任意性理论,可以说是解释语言发展变化的理论基础。方言是语言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的现实反映。同样一种语言,其发展情况在各个地方并非都一样,都齐头并进,那样就没有方言/新语言的产生了。实际情况是,同样的语言现象,在不同的地域,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可能都不一样,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这样变化,在有的地区那样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地域方言,产生了方言与方言之间这样或那样的区别,而这种差异又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联的。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必然造成物产方面的差异,比如长江以南出产橘子,再往南,属于亚热带地区还出产菠萝、椰子,这些产品是北方所没有的,而北方的人参、乌拉草之类,又是南方没有的,所以语汇产生差别也是非常自然的。即使是南北都有的事物,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认识上的差异,仍然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向日葵在我国不同地方有“向阳花、朝阳花、葵花、望日莲、盘头瓜子”的称呼,“玉米”有“包谷、苞谷、苞米、苞粟、棒子、珍珠米、玉蜀黍、珍珠粟、苞罗粟”等称呼,即使像“太阳”这样人人熟知的事物,在我国各地汉语言/方言中居然也有“日头、热头、爷、老爷儿、阳婆”等等称呼!至于音节方面的差异、构词成分方面的差异,那就更多了。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语言、方言之争。中国部份学者几千年来一直将吴语、闽语、粤语等称作汉语的方言,而另一部份学者则把它们定性为语言。有人引用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以声称粤语为方言,但由於西汉时“言”只能表示“口语”,而非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因此不足为信。近代以后,西方语言学传入中国。而在西方语言学里,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应该被定性为不同是语言(langues)而非不同方言(dialectes))。由於不同汉语言说话者(至少在口语上)通常不能互相通话,於是引起关于吴语、闽语、粤语等是方言还是语言的争论。一些学者为了表明汉语的特殊情况,创造了regionalect或topolect等词,来对译不同汉语言(或曰“汉语的方言”)。 [编辑本段]广东话正确定义   粤语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汉语方言,也是在广东省占有主流地位的方言,故称广东话,2008年已被联合国正式定义 为语言。谈到粤语的发源地,一般学术界的专家大多都认为是发源于广东省的封开县(属广东省肇庆市所管辖的一个县)。在学术上,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广东话指的是发源于夏朝的汉族语言,也就是粤语。不过,粤语的使用者有很多都是从北方或者邻近的福建等地搬迁过来的,到了广东后,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粤语。不过,由于他们都是外来人,比较难接受当地口音,要学得准的话确实不容易,所以就出现了今天的粤语地区语音差异,不过跟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差不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就行成了今天有着接近一亿使用者的粤语。而广东方言则指的是在广东地区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话、闽语、普通话,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近年来,有不少外国人也移民到广东,所以在广东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还有部分人使用英语。
  [编辑本段]粤语与古汉语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官话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官话相同,但粤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汉语唐音(*ngɑ�0�8 )之疑母(ng-)。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继承了东晋南朝的用法,跟吴语一样使用「渠」,现代粤语写作「佢」。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0�3] 或 [ti](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
  粤语用「系」而不用「是」来代表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小说中常用字,其粤音(hai)与日本人正面答覆时的单字发音(はい)基本相近。
  在《诗经》、《尚书》等古经典作品中,不少用词亦在现代粤语中惯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词「忌」(现代粤语写为「嘅」字),在《诗经·国风·郑风·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阴骘(常被写为阴质)语出《尚书》:「惟天阴骘下民」,指埋没良心。在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都等同「终于、给予」的意义。古代常用的「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写为「蚊」字。「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寻程氏妹丧於武昌」中的「寻」,解作「不久前」。「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粤语亦会借用古语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义。「牙烟」(正写「崖广」)原意为「悬崖边的广」(「广」即是小屋,与简化字无关),後引伸为危险。
  「走」字的本意为「奔跑」(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但在官话中已转义为「步行」。粤语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则保留了古汉语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话用「吃(喫)/喝」,粤语用更古老的「食/饮」(粤北也有用「喫」,或写成「吔」),用法与《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动词「来」,粤语会用「莅」(常写作「嚟」),即「欢迎莅临」的「莅临」。
  再如「打甂炉」(吃火锅,常写作「打边炉」),「甂炉」为一种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圆型炊器,古代称为「釜」,粤语和客家话用「鑊」,官话用「锅」,闽语用「鼎」。
  粤语用「謦欬」代表聊天、闲谈,是古汉语的用法,在《列子》《庄子》等古书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写作「倾偈」,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僧侣说教「讲佛偈」。) [编辑本段]语法   粤语语法与现代标准汉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词句顺序、虚词、副词、部分形容词、助词及其放置方式上,复杂而不可或缺的语气助词也是粤语的一个特色。尽管粤语与普通话在这些语法方面上有明显差别,但主体语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谓-宾式语言,都属於分析语,总体仍有60%以上相似之处。
   倒装
  
  形容词後置
  粤语一些词汇习惯将形容词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後面,相对汉语普通话而言形成所谓的倒装构词结构,例如北方汉语的「公鸡」在粤语中是「鸡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这种把形容词置於主词之後的语法在壮泰语及越南语中均广泛存在。这是粤语中残存的古南越语语法。
  状语後置
  粤语通常把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副词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後,有时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粤语现代标准汉语动词之後食多啲。多吃一些。 唔该嗮你。非常感谢你。 畀埋佢哋。全部给他们。形容词之後唔好睇乜滞。不太好看。 佢又系衰得滞。他也太次了。 高过头冇用嘅。太高了没用的。句末畀三蚊添。再给三块钱吧。
  反序构词
  其他结构的粤语词汇不少也跟现代汉语普通话字序相反。例如「秋千」在粤语中是「千秋」、「夜宵」在粤语中是「宵夜」,「拥挤」在粤语中是「挤拥」,「要紧」在粤语中是「紧要」。
  倒装句式
  这种倒置情况亦产生许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话中「怪不得」,粤语写成「唔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话中「我先走了」;粤语中为「我行先」。
   趋向动词
  粤语趋向动词直接接宾语,而现代标准汉语不用。
  粤语趋向动词的用法 粤语现代标准汉语习惯差异我哋谂住晏昼去街。我们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们想下午去逛街。现代标准汉语不能用「去街」这种用法佢话嚟我度。他说他要到我这里来。嚟我度 vs 到我这里来
   并列动词体
  粤语可以用两个并列动词构成一个动词体,把「紧」、「咗」、「完」、「过」、「下」加在两个并列动词中间。现代标准汉语必须把相应词或对译词放在单一动词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学紧」,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分别为「休息一下」、「正在学习」。
   「有」+动词
  粤语广泛使用「有」+动词的语法结构,表示强调。
   粤语现代标准汉语我有睇。我确实看过了。
   量词特别用法
  量词在粤语中有特定的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词粤语量词可直接加在名词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词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词或数词限定,起到类似於冠词的语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例如:
   粤语现代标准汉语语法作用本书几好睇。(所讨论的或眼前见到的某本)书很好看。特指部车正啊!(眼前所见的某辆)车棒极了!特指佢嗒咗抽菩提子。他偷吃了(谈话者双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特指我把声沙嗮。我的嗓子完全沙哑了。(没有对应词,不出现)强调喇起块面绷起脸(没有对应词,不出现)强调扽下只鞋把鞋磕一下(没有对应词,不出现)强调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粤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粤语现代标准汉语逻辑意义解释我支笔我的笔属於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笔的量词是「支」佢部车他的车属於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车的量词是「部」你个书包。你的书包属於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书包的量词是「个」你个书包的确是有你的书包的意思,但是这里的个不再是量词了,会粤西白话的都知道,“个”就是“的”的意思,和标准汉语完全可以对等的。
   副词句
  在比较句法中,粤语是「你高过佢」,而普通话会说「你比他高」。粤语说「你大过佢」,现代标准汉语说「你比他大」。近年来,由於受标准汉语影响,这情况也出现改变。「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这种现代标准汉语的语法也逐渐被粤语吸收。在一些副词上,如「先」字,粤语亦习惯把动词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粤语要说成「你行先」。
   语气助词
  粤语语气助词在语句意味的表达上有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语气助词丰富,使用复杂,有单式、二覆叠式、三覆叠式和多覆叠式等形式:
  单式,如「啦」、「喎」、「咩」等:「得啦。」「系咩?」「系啩。」 二覆叠式相当丰富,如「罗噃」、「嘅啫」、「呀嘛」等:「唔系呀嘛?」「嚟啦喂!」「系咯喎!」 三覆叠式也很常使用,如「嘅罗噃」、「�0�8啦吓」等:「一於系咁话嘅罗噃。」 多覆叠式,如「嘅啦吓哗」。 在表达语气和情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是不可缺或的。
第2个回答  2014-04-04
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语言都用过汉字啊,为什么不把他们的语言分类为方言啊。英国法国葡萄牙都用英文啊,又为什么不把他们的语言分类为方言啊。粤语和普通话都用同一种文字,又为什么偏偏说普通话是语言,粤语就是方言呢,难道汉字是普通话发明的吗?语言方言的定义跟文字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语言本来就没有文字的,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而且也可以多种语言同用一种文字或者一种文字共用多种语言的。方言的定义只有互相理解因素去定义的。普通话都不能和粤语交流,怎么会是同一种语言啊。粤语跟北方话不能交流。那么粤语跟北方又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只要不能互相交流的就已经不是同一种语言了。就举个例子,假如你走到大街上,听着街上的人说着一大堆你听不懂的话,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认为那些人说的话和你本人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呢?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30
粤语没有它独立的文字。用的字是汉字(中文)。睇(看的意思)这是汉字!普通话读dì。 粤语读tai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1-24
这个嘛,我觉得文字语言只是交流工具..而文字只是意思的载体,比如你举的例子,睇就是看得意思,写出来可能是中国人都知道意思,但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又有多少个人知道?如果粤语外地人听不明白,那非要文字也写得比火星还要火星,那么你又看得懂吗?我举个例子:“我琴日撞亲个菠萝盖。”普通话琴日是什么意思?菠萝盖又是什么意思?撞亲又是什么意思?汉字就汉字,难道真的从字看意思吗?看的就是读音,是看同音字读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