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对策

如题所述

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对策:

问题:

(一)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青少年主要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双方相互配合,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低且大多胆小孤僻,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安全防护能力有限,加之父母远在他乡,学校监管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于是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同时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溺水、中毒、车祸、等意外事故的相关报道比比皆是。

(二)学习成绩不理想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者仅占10%,绝大多数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

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本来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倍感受到冷落和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和害怕,经常逃学,被老师和同学批评后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出现早恋、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现象,“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  

(三)不良习性易沾染 

   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指引,受年龄因素、社会经验的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判断,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被不法分子利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对于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一些原来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由于在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文化相对单一和落后,孩子缺少必要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及公共设施,有些留守儿童开始沉溺于网络,沾染了不良习性,以致道德和纪律意识滑坡,严重的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沟通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沟通很少。监护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者,自身也受到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诸多困扰 且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与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年龄相差的悬殊,使得他们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认识和心理代沟。祖辈监护人对后辈的心理和思想观念不理解,后辈也不愿意跟老人沟通和交流。有调查表明,83%的留守孩子与祖辈监护人关系紧张有时候甚至顶撞祖辈、我行我素。[2]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亲朋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与亲友监护人存在着巨大的心理距离。更多的儿童都是从同龄伙伴处寻求安慰,部分儿童选择封闭自己,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或心理上的压抑。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不太愿意与监护人诉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监护人不能理解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监护人忙于家务,无瑕顾及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五)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首先表现在饮食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及其节俭。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吃好是不敢奢求的,只求填饱肚子,营养搭配往往跟不上。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其次表现在身体健康方面,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通常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导致病情加重。同时,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多数留守儿童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洗澡换衣服,蓬头垢面。这些都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的隐患 。       

再次,家务负担变重。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六)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使得留守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留守儿童所处的经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制约直接导致其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导致打工收人偏低,父母收入水平低致使子女教育投入不足,最终不利于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社会和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难以对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补充和替代,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低教育水平结构。由此,“低教育水平”在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循环。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外界新事物基本没有接触机会。同时在打工文化盛行的山区充斥的“读书无用论”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没有长辈或老师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抱有中断学业与父母走上打二道路的想法。山区的农村学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因素,难以针对留守儿童群体提供有成效的教育和特别关爱,难以补足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条件缺陷。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比例。 

对策:

1、把孩子带在身边共同生活。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共同生话。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和谐家庭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孩子曾受伤的心灵,父母的阅历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作为父母要对自己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要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进最大的可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属于自己的家。把曾留守的孩子带在身边生活,让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也能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倾向,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  

2、增强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思想和情感的通畅。[10]农村的家庭安装电话后,会给父母提供更多的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父母在有限的条件内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同时父母也可以选择书信的形式与孩子沟通。有些话、有些想法孩子在电话中可能无法说出口,但他们可以借助书信的形式表达。书信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可以锻炼孩子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应对策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切忌每次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了解孩

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提供说出内心想法与愿望的机会,正确的指引、教育孩了的思想,把不良行为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里,要把分离带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3、创造与孩子团聚的机会。美满的家庭对留守儿童来说是最渴望得到的。作为父母应尽力创造和孩子团聚的机会。父母中的双方或单方可以利用法定的节假日回家与孩子团聚,可以和孩子共同庆生,也可以在寒暑假时把孩子接到城里生活。这样可以减少与孩子长期分离的时间,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提前感受城市里的生活。   

4、可以多寄些礼物给孩子,但不要给孩子寄太多的钱。 调查发现,7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11]说明他们内心最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买件礼物, 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浓浓思念之情, 当然就不会有被遗弃感。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为了在感情上补偿小孩,只知道给小孩寄很多零花钱,他们中很多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孩子寄更多的钱, 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就是对孩子负责相反, 这种做法会养成小孩好逸恶劳, 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这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5、寻找合格的“代理家长”。有的父母可能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必需两人同时出外。这时候,父母不要图省力、省心,甩给老人照顾了事,父母应该就孩子的托养问题认真仔细地考虑,因为这可能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命运前途,一定要慎重!建议在自己的亲戚中,可以将家庭和睦温馨,托养家庭的孩子性格良好,学习上进,家庭中成员能辅导孩子的作业的家庭作为首选对象。条件好的也可以寻找孩子的老师为代理家长。父母要定期(最好一周内一至两次)与托养家庭及孩子联系,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来自远方父母的关心。同时。父母要适时对托养家庭表示感谢,及时将孩子的生活费寄给托养家庭。  

6、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父母尽可能不要长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顾抚育孩子。因为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护,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虽然年龄很小的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更能感觉到父母远离后的亲情缺失,更容易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儿时的痛苦经验会影响其以后的成长,这种伤痛甚至会伴其终生。处于一些发展关键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关怀,比如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等这些关键时期,父母应尽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起去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  

7、父母应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儿童”的事件,让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长压力增大。事实上,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像报道的那样只有不好的一面。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爱玩爱闹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
  存在问题
  一、超高比例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现状及社会保护现状,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委托郑州大学和兰州大学成立联合研究小组,自2014年9月至同年12月,对四川、云南、河南、甘肃、陕西、湖北六个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完成了《中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5)。共有6112名农村女童被纳入实际分析,其中留守女童的比例为49.346%。
  二、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三、缺乏抚慰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四、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五、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六、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七、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八、关爱不足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hVlcej1NAHje8ZC2uC5KwZCWHTurmVk2QPOejwYoKXjXkv-R9KXctz7URsHW3TTBZrvLncuXpZxYOHY0vbIw_#5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02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安全隐患多,易受伤害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2、生活习惯差,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4、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5、良好道德缺失,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城乡差别巨大、农村城镇化不高、农业收入特别是中粮收入偏低的形式下,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在今后可预见的时间是不可改变的。留守儿童的现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全社会更多地去反思,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体制改革问题,如此一来,中国农村问题,甚至是中国国情问题,都应该会得到圆满解决。
第3个回答  2019-06-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为了改变家庭的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首先,中小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需要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缺席,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就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和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因此,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

其次,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过加强日常的管理,对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途径,同时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调动父母参与对他们的教育。

总之,留守儿童的经历对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深远。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影响,并且积极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4个回答  2018-04-12
我觉得应该把农村的闲置房屋的位置腾出来,让它变成孩子们放学回家学习的乐园,让村子里的孩子们在一起做作业,玩耍,交流!找专业人员看管,是否可以解决或缓解留守儿童的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