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跟 “和” 的区别?

“与” 跟 “和” 的区别?

“居然”和“竟然”都是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都可用于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得很对。
这两个词运用上的主要区别是:
“居然”的语气较重,可用于主语后,如:“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也可用于主语前,如:“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现代汉语八百词》)这种用法的“居然”一般不用“竟然”。
“竟然”的语气较轻一些,用于主语后,不且于主语前,如:“他没有料到尚炯(竟然)如此推崇李自成。”(姚雪垠《李自成》)这样用法的“竟然”,语气需要加重时可换为“居然”。
试题中的那句,语气可轻可重,且用在主语“他”之后,因此填“竟然”和“居然”都可以。如果这个“他”指小学生,那么用“竟然”较为合适,即责怪的语气可以轻一些。
居然和竟然的意义有很大的相近,但文学角度和语言学角度上来讲也是有区别的.
两者的在使用角度上都有让人出乎意料的意义成分,无论在文章里或是在口语中在两个词后面都会各处一个让作者或说话者感到出乎意料的条件或结果.
而"竟然"的使用范围要大于"居然","居然"后面往往跟着的是一个另作者或说话者不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而前面往往会有一个主观的正面意识或者客观的常识,而后面则是与之相反的结果."竟然"的范围就要打很多,后面可以是主观意愿的反面,也可以是主观意愿的正面,当然也可以与主观意愿无关.
比如说:
今天聚会你居然不到.(本来说话人认为你会来或希望你会来,但是结果相反.这里的居然可以用竟然来代替.)
你竟然来了!(这里用竟然,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话者本希望你来,但没想到你来了;而用居然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感觉会是,我本来意为你不敢来,你竟然来了,也可能是我不希望你来,你厚着脸皮来了.竟然在特定语境中也可以表居然的意义)
总体来说,"居然"的语气要重于"竟然",而且更加的有负面倾向,竟然的使用则更加灵活但在语境强烈时不不适用,所以在表示正面信息同时需要较强烈的语气时,往往不会应到竟然这种副词句式而采用其他加强语气的句式.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48686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与,和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葡萄和梨,侧重葡萄和梨,葡萄与梨,侧重点在葡萄
和、与、跟、同 作介词时意思完全相同。作连词时意思也完全相同。为了防止语言产生异义,有人把它们作了一下分工:让“和”、“与”专门作连词;让“跟”、“同”专门作介词。但现在还没有权威人士认可,也未曾见到权威部门规定。
“和”、“与”和“跟”都还可作动词。甚至有的字音都变了。(和泥 和牌)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

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可译为“将”“把”“使”等。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

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

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

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副词

通“举”,用在谓语前,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等。

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四、语气词

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yú;yǔ

(一)1.形容词:温和,平和,和缓,不猛烈;
协调,亲睦,和谐,和睦.
2.动词:结束战争,平息争执
下棋或赛球等不分胜负
3.名词:姓
(二)1.动词:连带
~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
2.介词:表示相关,比较等
3.连词:表示联合,跟,与,对
4.名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加起来的总数
(三)名词:指日本(日本古代叫做"倭国","和"就是"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01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和意思更多,可以到百度知道中仔细看,但是两字在作连词时意思是一样的,用时注意语境选择性使用就行!
第3个回答  2009-04-02
与,强调后者,后面的人存在感更强一些
和,应该更主观一些,更强调主语的价值
第4个回答  2009-04-01
一个口头语一个书面语,比如说--你和我,不能说---你与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