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是科举制度的哪个级别??

如题所述

1、秀才按科举制度高低划分,是在第二个等级。

2、科举制度分为8个等级,等级由低至高排列为
童生: 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秀才:诸生中选出的优等人才。
举人:乡试考取的人。
探花: 科举制中的一种称呼。以进士中选少年俊秀者两三人为探花使。也为殿试一甲第三名。 榜眼: 殿试考取第二名的人。
状元: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
大学士: 对资望特重以及成绩优良者授大学士衔作为荣典
翰林文圣: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从进士中选拔
3、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5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学位等级分如下四类:
第一等级为秀才。秀才:意思为精英。
  第二等级为举人。举人:意思为被挑选出来的人。
  第三等级为进士。进士:意思为未来的学者。
  第四等级为翰林。翰林:意思为北京皇家学府的成员。
  秀才为府级考试选拔出的考生。举人为省级考试选拔出的考生。而进士和翰林则要通过在北京进行的考试。其中的翰林,则是由皇帝亲自选拔出来的。

中国从西汉时期起,开始举孝廉,从民间选举官吏。到隋文帝杨坚,废除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设进士、明经二科,通过公开考试选举录用。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但仍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宋初承唐制,仍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但每榜取人大增。神宗时,王安石拜相,废除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且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仍考论策。苏轼初出茅庐,就是依靠一批策论而名震朝堂的。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大体相同,以清代最完备。大凡参加科考的,一般必需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程序。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读书人,即所谓贫寒子弟,恐怕大都是难以走完这套科举考试程序的。其中,童试合格后叫做“进学”俗称“秀才”,通过童试才能参加乡试。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进了举人才能参加会试。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成为贡士以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此外,还有岁贡、恩贡、拔贡等贡生,皆为地方择优选送的国子监学习的廪生及乡试中副榜的生员及秀才。
凡具有乡试以上功名者,皆具备了做官资格,且成为乡里士绅。
中国历史上除了“学而优则士”的科举制以外,历代均有荫任制,也就是老子当了大官,就可以让其子孙荫任一定的官职。
第2个回答  2015-11-06
  秀才是科举考试的初始级别,即童生与秀才。

  第一等级为秀才。秀才:意思为精英。
  第二等级为举人。举人:意思为被挑选出来的人。
  第三等级为进士。进士:意思为未来的学者。
  第四等级为翰林。翰林:意思为北京皇家学府的成员。
  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但“秀才”之名却源于南北朝时期,这要从科举制度说起。汉晋以来,朝廷选拔人才实行举荐制,俗称“举孝廉”,至晋末,各路诸侯纷纷入主中原,你争我夺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变幻莫测,但打天下的军阀们也知道,若使国家长治久安还得靠专业人才,因此,南北朝时期最重视优秀人才的策举,《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虽然如此,但那个时候的秀才依然像汉代的孝廉一样是保举的,极少有通过“策论”的。
第3个回答  2009-03-26
以下等级由低至高排列:

童生: 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秀才:诸生中选出的优等人才。

举人:乡试考取的人。

探花: 科举制中的一种称呼。以进士中选少年俊秀者两三人为探花使。也为殿试一甲第三名。

榜眼: 殿试考取第二名的人。

状元: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

大学士: 对资望特重以及成绩优良者授大学士衔作为荣典

翰林文圣: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从进士中选拔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11-06
唐朝初年,科举制得以发扬光大,开科取士完全取代了举荐制,秀才科成为科第最高的等级。宋代延续隋唐做法,从各地选拔生员参加礼部会试,这些人统称秀才。明清时代,秀才成为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过关者参加礼部会试,取会试的前几名进行殿试,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者实在寥寥无几,走这条仕途之路异常艰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