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哲理的《古诗》

急用

登鹳雀楼①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题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极其浅显而朴实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两点哲理: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二、事无止境,希望达到更高的目标,就必须不畏艰难,勇于登攀。

一般说来,诗忌说理。但这是只是说,诗歌不能枯涩、生硬而抽象地议论。相反,形象化的说理,常能给读者以某种哲理的启示。便如王之涣的这首诗,巧妙地把道理和景物、情和事融为一体,水乳交融,使读者乍看并不觉得它是在言理,而细一玩味,却感到妙理无穷。象这样的说理诗,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形象思维来阐示哲理,更为读者所喜爱,故能历传不衰。

注释 ①、此诗一作朱斌诗。鹳雀楼:清《一统志》;“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属河东道)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云:“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雀:一作鹊。
②、此二句写景,言夕阳西下,黄河东流,景象壮阔。引起下文说理。
③、此二句因景悟理,言寄深远。穷:尽,尽目力所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6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第2个回答  2009-03-2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的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第3个回答  2020-06-03
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之后去睡觉。
第4个回答  2009-03-26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