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从广义角度辨析应有四方面的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涵即教师是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教师承载着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教师定位于专业人员,才能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变化,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专业?我们认为:教育学科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共同的专业。因为教育人、全面的培养人的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每个教师都要承担的共同任务。
2.教师是发展中人。教育学的理想是:在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新课程改革极为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然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还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只强调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造成教师发展的旁落与教师自我的迷失。正视与解决教师发展的旁落,在探索与思考中建构新的理论,推动教育实践向前发展。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谓专业成长,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包括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成熟,教育经验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集中代表了教师发展的意义。
3.教师是学习者。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性实践。
4.教师是研究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教师的发展,是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研究、是把教学变成教育、是教育意义的实现。这个观念强调:教师不再是局外人,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局内”的一个不断反思的研究者或参与观察者,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适宜的观察者与研究者。
综上所述,就个体而言,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表现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形象。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形象必须包括:一是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论,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二是具备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三是特别要具备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由此,依据对专业化发展内涵的理解,我们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教学教研的专业知识、实施教学教研的专业能力和终身教学教研的专业精神。
而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则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它是指语文教师经过较长时间培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从事教育工作所专门需要的涵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它的核心表现是:(1)思维的深刻和独到;(2)知识的丰富和广博;(3)人性的丰满和善良。一个人文素养高的语文老师的形象标志就是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老师,拥有善的心灵、美的情怀,是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都以灵性启迪悟性思维引导思维,人格塑造人格,生命润泽生命。
就一个群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1.有群体发展愿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价值。愿景是对未来的愿望,是对发展前景的美好描述,体现的是希望、愿意看到的景象,在这个意义上与“愿望”是近义词。在某些语言环境下两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愿景与愿望的不同之处就是愿景在某些语言环境中意思侧重点是前景、未来景象。
愿景与目标有何不同呢?一般而言,目标是针对未来特定的时间内,可以具体明确评估的努力方向。目标是愿景的一部分,但一个愿景所要包括的内涵应该远远超过目标。愿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核心理念,另一部分则为未来的蓝图。后者体现目标性内容,前者体现价值体系。
从我们这所学校的角度来说,着眼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进行愿景管理,也就是通过本校语文教师参与讨论对学校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结合个人价值观与学校发展方向,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来组织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力量极大化发挥。愿景形成后,学校着力将愿景转化为学校具体的发展规划,将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用规划和行动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引领和规范全校教师的行为。愿景清晰了,学校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灵魂也就有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明了了。
2.有校本教育科研——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内源性的发展。学校发展要获得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发展的动力支持,保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健康、协调、稳定,这就需要高度关注学校的教育科研,通过校本研修找准发展的定位,明确发展的路径,理顺发展的关系,探索发展的举措。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给我校科研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这要求校本研修必须与学校语文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语文教师群体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语文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在破解学校语文教育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科研的“升级换代”,实现学校的变革与进步。
3.有良性运行机制——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机制” 这一通用术语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要素:(1)事物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2)表现为一定的运动方式;(3)随时间发生变化;(4)运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构成部分的数量及其联系或影响方式。也就是说,学校运行机制既包括工作方式,也包括工作方式运行过程,以及运行所依赖的组织机体。
从学校运行的理念来看,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作为立足点,学校需将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的理念放在突出位置;从学校运行的制度来看,以学校的内涵发展作为着眼点,学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发展,靠制度促进发展;从学校运行的方式来看,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目标,学校需要考虑开展哪些活动,借助于何种渠道或途径将教师的发展推向深入。
4.有和谐的学校文化——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人际生态环境。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人际生态环境。人际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是被当今企业管理所证实了的一个命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情感关系,没有和谐的学校文化,没有学校内各组成要素的协同配合,就难以实现持久、健康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营造温馨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环境,教师群体发展需要有协调的内部环境。有了和谐的学校文化,教师之间相互情感支撑,无论是课程的开发,还是课堂教学的变革,都有了可靠的保障和空间,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会切实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来看都是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因此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内在缄默性: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现象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这样的实践智慧是语文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高级思维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对语文教学问题瞬时的直觉反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活动。
2.动态生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研究过程中对复杂教学关系的顿悟,是语文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能力的体现。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建构智慧的过程。
3.个体独特性:一个学校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多个教师个性的独特表现,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风格的异彩纷呈,具体表现为与众不同的教学行为和处理教学及研究问题的独特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