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恐怖片《咒》因诅咒情节太晦气上热搜?

如题所述

       《咒》因诅咒晦气上热搜,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整部影片讲的就是就是,女主为了救女儿,将那个散播诅咒的符号和咒语散播向更多人。这个概念,就会让观众感到不适,尤其是结尾部分,女主把佛像的红布掀开,在看的时候也真的吓了我一大跳。

       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你在空间或者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故事,看到最后写着“看到不转发,你也是这个下场”等等,合着我耐心看了半天最后给自己下了个套,因此作为观众的我们会对这种猝不及防而生气,这种生气和诅咒情节本身可以说已经没什么关联了。


对影片的一些观后感

       从我自身的观影角度来看,当我看到影片最后的一句话: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小天使。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种诅咒不会是真的吧,导演拍这部影片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解除某种灾厄?

       我本身胆子就小,从小对鬼啊什么的都怕得要命,我知道这很可笑,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不确定的未知的恐惧。当导演最后在微博上说,这些诅咒都是自己编造出来的时候,自己才稍微放了放心。

       所以我觉得,这种对观众下诅咒的电影,只对有一点迷信的人才有效,或者换句话说,看了电影觉得晦气的,多半有一点点的迷信。


我们还是很在意彩头这种文化氛围的

       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很多人也很在意彩头,比如那些转发锦鲤,考前转发什么的一般转发量都会很高。无论朋友圈、空间都是如此,所以很多人还是很在意这种彩头的,对诅咒反感也是情理之中。


       质而言之,针对《咒》的诅咒情节,我认为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影片的恐怖程度。不过说实话,我不建议玩这种诅咒观众的花招,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这很容易招致反感。大家图吉利都来不及,你还整诅咒,那也不难理解被骂上热搜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2

台湾恐怖片《咒》自预告片放出以来就倍受广大恐怖片爱好者期待,前期的宣传不断以真实事件改编,年度恐怖片等的词条吸引观众,不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更是提高了观众对它的期待值。

(前排提示:下边内容有剧透,还有就是有信奉宗教的友友最好不去看这个电影)

电影我也看了,之所以会被很多观众觉得“晦气”,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一、影片全程对观众不断进行诱导,使得观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分摊了诅咒。

从一开始女主若男就不停地在引导观众跟她一起重复那一句咒语并且记一个符号,到断断续续的DV画面,到最后女主蒙上眼睛,把邪灵的脸怼在观众面前,一整个下来最后给观众解释你已经承担了这一份诅咒。(影片里的设定,这一份诅咒被传播的越广,女主女儿收到的反噬越少)观众内心os:好家伙我满怀期待看这个电影你竟然要诅咒我??虽然导演在后边采访中解释说这一切咒语啊,符号啊什么的都是编造的,让大家不要害怕,但是有些观众已经有一些被带入进剧情里了,这个事后再解释也很难消除观众先入为主的感受。

二、女主若男一直以来表现的不断的“作死”,让观众逐渐对女主失去好感。

最明显的两点是六年前由女主以及女主男友、朋友三人组成的探灵小队不顾一切去触犯家族禁忌,后边间接导致男友和朋友的死亡;女主后边带着被邪灵缠身的女儿去寻求帮助,法师告诫女主七天七夜不得给女儿吃东西,否则法师夫妇二人和女主以及女儿都会陷入危险,但是女主还是给女儿喂了吃的导致法师夫妇死亡。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女主的蠢害了身边的人,加上观众本身对影片的期待值高,看完后没有达到期待值,疑惑的地方还有很多,就会觉得大失所望。

我个人觉得这恰恰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个点,观众感觉到“晦气”证明了影片是真的把观众带入情节中去了,如果没有这个效果,观众看完应该觉得这部电影烂、不好才是,毕竟这是部恐怖片,虽然说观众多是抱着期待去看的,但如果单单只是追求简单的“吓人”氛围,那么肯定要对这部电影失望。

第2个回答  2022-07-13

整部影片看到最后,我们发现这竟然都是一个局,《咒》是用这部影片作为媒介,给所有的观影者下了诅咒。

从开篇就开始呢喃的悼词,做出的手势,频频展现的符号,在女主摄影机的引导之下,观众会以为这仅仅是一种祈福,一种祝愿,甚至是一种护身符象征的行为,电影里面的女主还煞有其事地与观众互动,撺掇大家和她一起默念这些咒语,记住那些画符,做出那种手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接着,她告诉你,你们也成为了被诅咒的人,你们会分担她女儿身上的厉咒,在这一辈子都将被邪神所注视。其实恐怖片如许之多,也有不少延展于影片之外的余韵,很多恐怖片的结尾便用某种意蕴深长的方式暗示邪魔不曾被驱散,甚至在最后一刻打碎第四面墙,让观众见邪魔真容,让观众也进入诅咒本身。可那些电影的这些伎俩,充其量算是某种惊吓观众的电影技巧,电影仍聚焦于其所陈述的故事本身,它们并不像《咒》这般,以其欺骗的手法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入局,并自发地完成这场诅咒的闭环。

于是,《咒》就以这种明目张胆,开天辟地的方式,通过对观众下咒,下降头,下蛊的方式,完成了对观众情感的冒犯。

固然影片在剧情之上,融合中国民俗的驱魔,加入克苏鲁般不可知晓,不可见,不可听闻的未知元素确乎构建出自成一派的恐怖氛围,并与女主救女的亲情融合得不错,但当电影开始剥离剧情变成一介诅咒的毒坛淋向观众时,前面所搭建起来的恐怖性便土崩瓦解,变成了一种恶意。哪怕我们心知肚明这些都是虚假的,但还是会感觉有些糟心,心里不舒服。而这部电影正是用这些幼稚且欺骗性的手法,完成对观众的误导与狩猎。

倾注情感后感情却被随意玩弄戏耍

身为无关看客却被无端地恶毒诅咒

这大概是很多人反感这部电影的原因

我理解这部电影试图通过这种与观众互动的行为,来超越电影本身的二维媒介,达到更瘆人的效果,可当一部电影选择了这样一种标新立异的手法,也就必须承受观众对其反感引来的骂声。

第3个回答  2022-07-14

新上映的恐怖片《咒》,不管是从拍摄手法、主题的选择还是氛围营造上面都令我很惊艳,作为一名恐怖片资深爱好者,确实有被这部恐怖片吓到。

首先,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向观众说明了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正因为是真实事件,所以它打通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冲击了人们的心理防线。

其次,这部影片从人民熟悉的民俗宗教入手,更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更容易引起心理共鸣

最后,这部影片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营造了强烈的互动性,让观众能够沉浸式的体验女主当时所处的境地,仿佛就跟女主面对面对话一样,并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见识悲剧的发生。

很多观众看完都觉得最后的诅咒情节很晦气,不是很友好,那是因为观众将自己完全带入了电影营造的恐怖氛围中,所以看到结尾会感到不安,从这方面来看,这部影片是成功的。


我们为什么要看恐怖片?不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刺激嘛?不能因为自己被吓到了就怪这部影片不吉利,就好像你去吃川菜,被辣到了难道要怪厨师为什么要做那么辣吗?信则有不信则无,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迷信的人,对于祖先流传下来的观念我们是应该尊重,但如果一味地相信只会自己吓自己。

有一部分观众觉得晦气,可能是因为被女主欺骗了。因为影片一开始,女主一步一步带领观众去了解她的悲惨遭遇,激发了观众的同情心,所以在女主提出一起念咒语、做手势为女儿祈福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心甘情愿地跟在她后面做。但是,在影片最后,女主承认她欺骗了我们,其实那些奇怪的手势和诡异的咒语是诱导陌生人共同分担诅咒,成功强迫观众陷入魔幻剧情的诅咒当中。观众原本只是发善心为剧中女儿祈福结果却是帮她分担诅咒,这种欺骗是让观众没办法接受的。

观众怀着满心善意为女儿祈福却被玩弄,身为旁观者却被卷入诅咒当中,也许这就是让观众感到晦气的原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7-12

我看的恐怖片也不少,有关诅咒的电影也很多,但都是“对内不对外”,印象里没有这种赤裸裸对观众恶意的,单纯恶意还好说,但问题在于观众付出了时间成本,有些还付出了金钱成本,这就会将观众内心中的不满疯狂放大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就好比路上有个乞丐,你路过的时候他骂了你一句NT,大多数正常人顶多心里回一句,一会儿就忘了。

但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在路上遇到了个乞丐,你觉得他很可怜,于是你请他吃了一顿饭,在吃饭时他诉说了他幼年悲惨经历你很同情他,吃完饭告别时他骂了你一句NT,然后扬长而去。正常人会怎么想?会和之前那种情况一样吗?反正我是恨不得打他一顿,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他骂我也罢咒我也罢其实都没什么太大区别,重点在于他表现出了十足的恶意。

《咒》就是这么个情况,不说诅咒和迷信的问题,可这部电影总归是赤裸裸骂了观众,赤裸裸的表现了恶意。花了两个小时、花了心力、花了电影票钱的人往往是最生气的,把电影结尾部分的诅咒换成其他不迷信但带有恶意的言语也会造成一样结果,更别说咒本身几乎就是人类言语能表示出最大的恶意。

然而,这种被欺骗感、愤怒感往往只会体现在那些真正付出的人身上,还是以乞丐举例。

你请乞丐吃完饭但被骂后,打开知乎说我在路上被乞丐骂了NT,我很生气。底下一堆人回复说,被乞丐骂了还生气那是真NT,于是你跟他们据理力争,说你请他吃了饭听他诉苦,但一般结果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他们没有付出或者说没有付出那么多。

人的共情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对于看电影这种事情,往往人会忽略其付出成本,但其实看电影的成本比翻QQ空间的成本大得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