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多能,厚积薄发(1588字)

如题所述

曾经,有一位古人曾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说明了如果我们想要学习作诗,我们需要在诗词以外的领域多花功夫,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好的诗词。 (联系材料并简单解释)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作诗写文章,还是其他的学习工作领域,我们不仅需要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中努力钻研,还需要在专业范围之外的领域广泛涉猎,一专多能,要有跨界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发展,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走向人生新的高度。(长句不要一逗到底,观点句应尽可能简洁直白)

一专多能,活出乐观人生。 (分论1)中国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轼,不仅能作一手好诗,还擅丹青,工书法,精诗文。除此,他还身兼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等多重身份。虽然苏轼命运多舛,遭遇不少被贬谪的经历,但是他从不消沉。在苏轼四十三岁时,他无奈被贬谪到黄州,正巧黄州当地的猪肉很便宜,苏轼便开始研究猪肉的新做法,竟意外发挥出了他改造美食的天分。(注意一下因果,苏轼是因为乐观所以发现美食,不是因为吃得开心了所以才乐观,此处举例不够严谨)无论苏轼被贬谪到哪里,他总有能力将当地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同时在他被贬期间,苏轼也是写出了许多豁达之词,例如著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他始终能够在生活的细节中体味到浓厚的生活情趣,为心灵找到舒适的栖所。由此可见,一专多能,可以让人活出乐观精彩的人生。

一专多能,发现更多潜能。 (分论2)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他曾获得过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项,著有著名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等。乍一看,我们都会以为刘慈欣是一名专业的作者,或者认为他所学习的是和文学类相关的专业,但是刘慈欣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他在大学里所学习的专业是水电工程系,毕业之后,他便就职于山西的一家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举例论证)虽然刘慈欣是理科背景出身,但是他的内心却始终充满了对宏大而神秘的宇宙的瑰奇想象。于是,他将笔触伸向小说领域,运用扎实专业的物理学、航天科技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科幻的世界。刘慈欣也通过写科幻小说,发现了自身不一样的潜能。

一专多能,开拓别样事业。 (分论3)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他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成为传统中国过渡到现代中国的缩影。周有光先生早年从事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之后跨界主攻语言文字学,他将中国语文现代化与语言学挂钩,开天辟地创制出汉语的拼音方案,把汉字发音全部统一起来,又将中西方文化巧妙结合,令汉语教育惠及中华儿女,也引领汉语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彰显风姿。(举例合适)周有光先生的一专多能,为我们搭建了一所文化交流的桥梁,也开拓了他非凡的事业。

一专多能,可以让我们活出乐观的人生,发现自身更多的潜能,也可以让我们开拓出不一样的事业。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需要博观约取,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学习好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挑起祖国建设的大梁,引领新时代。

同样的材料的作文,通过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例子进行组合,三个不同的分论点支撑中心观点即是“一专多能,厚积薄发”,这次用的是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对应的是乐观,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对应的写作潜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教授对应的开拓别样事业。可以说每一个名人身上兼具有不同的点,就看我们对这些名家素材的熟悉程度如何。为此,多读书,多读经典好书是很重要的,有了大量的读书过程,自然就会有质的提升,平时教会学生要不断去阅读,有了基础性的广泛的阅读和有针对性的素材积累,关键应试时,面对不同主题的作文,我想我们的考生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当然会用素材也是一种能力的彰显,要学会针对考场上不同材料作文主题,能善于挖掘名人某一种品质和作文主题相匹配的点,在有限的思索准确作答也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的能力。

有关这方面的练习和积累,作为我们老师要不断走在学生的前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