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古代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篇幅相对短小,理解难度也较低,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大学》开篇的一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
1、大学之道
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
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
2、在明明德
第一个“明”的意思是弘扬,也有弄明白、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明亮的、高大的、高尚的意思。“德”即品德、德行。“在明明德”就是要去弄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是善良的,之所以长大了以后千差万别,呈现巨大的差异,主要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的一个意义就在于肯定人性,相信“人人皆可为
尧舜”。
3、在亲民
对“亲民”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亲民就是亲近人民”,也有人认为“亲,当读作新”,
朱熹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大学章句》)而从《大学》后面的内容看,我也觉得“亲民”应理解为“新民”更说得通。
4、在止于至善
“止”是达到,“至”是极度,“善”可理解为“好”,“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
任何完美境界当然都不存在,任何极致追求都很难实现,《大学》教导和提倡青年人才的,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
既然《大学》是关乎终身的大人之学,那么,君子修行永远没有成人定格的
完成时、大道之行永远没有停歇时。“在止于至善”,美好的理想设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让人不断完善自我的正面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