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介绍

要快!!!!!!!!!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 北返;往常州;逝世
【传世名句】
【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诗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编辑本段]【写作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编辑本段]【苏轼书法】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梅花诗帖》
《前赤壁赋》
《东武帖》
《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辩才韵诗》
《一夜帖》
《宸奎阁碑》
《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
《近人帖》等
[编辑本段]【诗词作品】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庭芳(三十三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乡子(送述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孤馆灯青)》
《沁园春(情若连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阮郎归(初夏)》
《少年游(去年相送)》
《哨遍(为米折腰)》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承天寺夜游》
《东风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5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其诗, 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 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划则开创了湖州划派。

生平

家世
宋代着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景佑三年生,嘉 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 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着名的李定「乌台诗案 」,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其弟苏辙自请贬职以轻其罪才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

文风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答谢民师书》中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其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

诗风
现存约四千首[来源请求],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也最大 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 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其书法笔力沉劲,气势磅 礴,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后世誉为《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 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 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 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 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 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书法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原为蔡京)、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划主张“神似”,认为“论划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著作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划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等。另,今传《苏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础上,增益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评价
南宋时,宋孝宗追諡其为「文忠」。

袁枚评苏诗:「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 。」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 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 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 、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 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当代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准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 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 。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注本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着名有:

诗注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轶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与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苏轼以一篇《刑赏忠 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原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 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取为第一的却是曾巩的作品,正是阴错阳差,弄巧成拙。到了礼部复试时,苏 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一段内容:“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 :『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众考官评议时皆不知其典故,后来拆封放榜后知道是苏轼所作,欧阳修便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再次询问苏轼,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大大称赞苏轼博学强记 又能活用。原本欧阳修只是赞赏苏轼的文才,一番问答后更是对苏轼的胆识与聪颖赞誉有加。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 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因此赶不及第一时间奠祭,仪式一完成,这些参与典礼的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但理学家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所以参加了明堂 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但是大家心里觉得这不近人情,有人就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还开玩笑说:「这是枉死 市上叔孙通制订的礼。」狠狠地嘲笑程颐,闹了个哄堂大笑。而这件事,也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2]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供应素食,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 ),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甚么要吃素食?」程颐引经据典地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 」但苏轼刻意唱反调,要求准备肉食,说:「为刘氏者左袒!」像汉朝周勃、 陈平斗争吕后一族般,剑拔弩张。于是大臣如料理东西 军一般,都选边站: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3]

宋哲宗元佑四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知州。元佑五 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氾滥,庄稼大片被淹。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是为苏堤。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 是个贤明的父母官。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 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参考资料:http://www.sushi123.cn/Article/

第2个回答  2009-04-2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第3个回答  2020-11-24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第4个回答  2009-04-20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