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倒影”的诗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2、《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宋代: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译文:青山环绕,湖面辽阔。汹涌的波涛似乎要撼动城垣。湖波平息,湖光潋滟;周围高山倒影湖中,呈现一抹碧蓝。徘徊水晶楼下,欣赏湖上风光,不觉快到夜半。 

一片乌云飘来遮蔽了月光,堤上杨柳仿佛罩上一团烟雾。云腿月出,荷叶上露珠随风摇晃,如无数流萤光点闪闪。我披着散乱的白发吟赏,直到天边曙色出现。

3、《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4、《山园小梅·其一》

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5、《曲池荷》

唐代: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译文: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5

1、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王维

2、倒影澄波底,横烟落照时。——范仲淹

3、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白居易

4、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温庭筠

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

6、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张元干

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9、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元好问《泛舟大明湖》

10、浮萍破处见山影。——张先(子野)《题西溪无相院》

1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12、落花摇情满江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13、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1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15、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春题湖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18
元好问《泛舟大明湖》:“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张先(子野)《题西溪无相院》:“浮萍破处见山影。”
体物穷形尽相的像唐代谢偃《影赋》:“平湖数百,澄江千里。群木悬植,丛山倒峙。崖底天回,浪中霞起。”杜甫《渼陂行》:“半陂以南纯浸山,影动袅窕冲融间。船底冥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又《渼陂西南台》:“颠倒白阁影,错磨终南翠。”窦庠《金山行》:“有时倒影沉江底,万状分明光如洗。乃知水上有楼台,却从波中看启闭。”其中刻画最为细致的是储光羲《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鱼龙隐苍翠,鸟兽游清泠。菰蒲林下秋,薜荔波中轻。”清代钱牧斋(谦益)在《初学集》中盛赞杨无补“闲鱼食叶如游树,高柳眠阴半在池”一联,野正是由于这联中的鱼如游树之语给人以新奇生动的艺术魅力。这使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采薜荔兮水中,罾何为兮木上?”大概也应该看作是水中倒影的形象。“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秋潦水清的时候,而湘江的水又正是以 “漫江碧透”为其特征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其中“翔”字的运用正得艺术神髓。元代诗人杨敬德《临湖亭》:“鱼在山中泳,花从天上开。”王铎《水花影》:“波面波心流蛱蝶,树头树底浴鸳鸯。”明代阮大铖《园居杂咏》:“ 水净顿无体,素鲔如游空。俯视见春鸟,时翻藻荇中。”清代吴县人潘次耕(耒)《遂初堂诗集》卷八《题可帆亭》:“鱼游天上餐云影,树倒波心濯练光。”许许多多的例子,都是写这种倒影的神奇魅力,虽然有的工,有的拙,但是都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