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心理学真的可以随意看透人心吗

如题所述

我把楼主的“看透人心”换一个词,就是比较普遍说的“读心术”,不知道是不是影视剧的引导问题,里面学心理学的主角可以根据自己对面的人的一些动作、表情就猜测到其内心的想法,似乎这个“读心术”是能立刻剖析站在面前的人。其实通俗来说,读心术是一种揣度他人心理状态的活动。如果你也干过猜测别人心思的事儿,那其实你也是会读心术的啦。而学术领域,Alvin Goldman 将读心术定义为:基于由一个目标一阶心理状态而产生的信念之上的一种二阶心理活动。看不懂无妨,听我慢慢解释(女总裁脸)。

读心术中两个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是:

1. 模仿论(simulation theory)

模仿论认为,读心术的奥秘在于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自己在对方的境遇下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们通过这种预测来读取别人的心理状态。

比方说,你现在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地铁中更快地找到座位?这时候,你的策略就需要你把自己假设成一个即将下车的乘客,通过思考自己即将下车时会做出的行动(例如谁更为频繁地看提示牌并移动身体,谁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补妆等等)来预测谁将下车。

 2. 理论论(theory-theory)

理论论则认为,读心术本质上是一种推论。人们从小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出一种“朴素理论”(Naïve Theory)来帮助自身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

读心术也不外乎如此。举例说:

工作间隙你经常看到同事摸口袋找打火机想吸烟,久而久之,你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推论”:在工间同事们摸口袋就是想要抽烟了。当你在之后看到你的同事在工间摸口袋,你就可以依据这个“理论”来推导读出他的想法。

在心理学研究背景下的读心术,和市场上津津乐道的那种“被神化的”读心术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来说,理论论似乎更接近我们幻想中的读心术)。心理学里的“读心”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交往、相互合作,并且建立起亲密关系。

例如:在电梯间里我们会有意无意阅读别人的意图,当别人伸手时,我们会预测他想按电梯按钮从而腾出空间,有人向内侧闭退意味着他可能认为电梯人与人空间距离太近等等。这种无时不刻在自发的阅读他人思想的能力正是保证社会生活可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传统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认为,身体对于理解人类心理状态和认知并不重要,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可以独立于具体的身体而存在。比如,当我们要做一则数学运算时,我们无需借助身体上的任何部位就可以完成。计算2*3=6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需要掰开手指来数,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通过调阅记忆来完成这个步骤。

在绝大多数的认知活动中,身体担任的作用仅仅是接收器(例如听声音、看图像、闻气味等等)或是输出设备(例如机械运动、说话等等),这种工具性的功能基本上都可以被其他的人工设备所替代,例如助听器、假肢之类的辅助性器械。因此传统的理论倾向于认为认知功能和身体没有必然的联系,身体在认知中的功能是辅助性的。

具身认知”的出现是挑战了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认知活动应当与人类身体的物理特征息息相关,他们认为传统认知科学对于认知的定义过于狭隘,提出需要在行为和感知觉中重新定义认知。

例如,手势和体态的研究极大促进了具身认知这个新兴研究方向的发展。McNeill发现手势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交流的效率,还帮我们处理语言。在运用手势的过程中,手势不再是说话者的手部的机械动作,而是成为了一种和语言文字一样的符号。

此处我们可以参考意大利人讲话,如果在说话过程中绑住他们的双手,他们经常会倍感挫折。(因为意大利人在说话过程中经常通过手势传达其中的言外之意。推荐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u50kiDVGc

Donald则更进一步认为,身体和周遭环境是一种认知卸载(offload)方式(注:认知卸载是指在记忆过程中运用我们的身体来降低记忆负荷并简化认知处理过程)。

要理解这一点,只需想起我们高中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右手螺旋定律”——通过具体的身体部位的形象解释,我们降低了一个复杂物理定则的记忆难度,从而达到了认知卸载的目的。

种种研究表明,在传统研究中难以剖析的复杂心理现象背后似乎和生物体的物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么看来,读心术这种看似难以剖析的东东,也不外乎是一种对身体信息的阅读。

与流行读物和好莱坞电影中神乎其技的读心术不同,具身认知理解下的读心术天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从同事间的相互握手到球场上守门员的精彩扑救,人们无时不刻地在阅读着他者的心理状态。

人们往往具备极强的浅层次读心术能力。所谓浅层次的读心术不同于艺术作品中的阅读他人想法、窥伺他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而是某种可以阅读他人动机(intention)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预知他人下一步的动向从而更好地参与互动或者逃避危险。

以握手为例,当你伸手的一刻你的感知觉运动神经系统已经提前规划好了你的手需要到达的位置。这看似不经意的伸手其实包含了海量的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你阅读到了他人希望与你握手的意图,并且预知了他会将手伸到什么位置。

1. 你的表情在替你说话

与传统理论不同,具身认知认为读心术将某种心理状态赋予他人的能力其实是一种自动的、直接的并且仅仅依赖于感知觉-运动系统信息基础上的活动,人们根本无需思考、推理和任何先置知识,仅仅需要看到他人的行为即可马上知晓其心理状态。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报纸上的难民图片,我们无需任何负载的心理活动就能读出他们悲伤的情绪。难民们在照片中表现出的面部表情和我们悲伤时所会做出的面部表情如出一辙,我们不用像理论论所说的建立一套关于情绪阅读的“理论”,而是仅仅需要通过读取照片中的脸部信息,我们就可以在大脑中激活相关的关于“悲伤”的模块,如此快速的情绪读取得益于人与人之间极为相近的生物-物理结构(如:镜像神经元),在悲伤时我们通常会表现出极为相似的面部肌肉活动。

因此阅读他人的痛苦,只要记得自己悲痛时刻的表情就可以了(实际上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肌肉记忆)。

2.你的动作正在出卖你的动机

理论上,我们通过观察动作就能阅读出他人的动机。

Marteniuk发现同样类型的动作会因其最终目的不同而导致动作轨迹和完成时间的不同。同样抓取一个盘子,随着目标的不同(放置稳妥或将其投入一个附近的盒子)其完成时间、动作速度及行为轨迹都会有相应的不同。

因此,在观察一个人拿一杯水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观察其动作的开始阶段就可以判断出他是拿水来喝还是用来把水泼在人脸上。

这对于一个渣男来说绝对是一个实用技巧,细致的观察基本上可以让他躲过大部分突如其来的“袭击”(其实这也是一个守门员或者乒乓球运动在比赛过程运用的技巧,一个好的运动员由此来看是一个强大读心师)。

3. 社交即是做作的表演

人们在希望和他人进行互动的情况下,会倾向于夸大动作的尺度,使动作完成的时间更长,幅度更大。 判断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是做给他人看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观察其动作的幅度是否夸张。Quesque 发现,人们的社会性意图会改变以物体为导向的动作中的动力学特征。

4. 具身认知读心术说了什么?

烂鸡汤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具身认知读心术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个被传唱良久的成功学名言。

具身认知的读心术的策略就是利用在人们在行动中无意流露的细节来“窥视”你的内心,这种细节阅读的能力保证了善用他们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更大的优势,从点滴的优势开始他们满满积累出了“人生的成败”。如果说这些繁复的研究给你什么教益的话,那可能就是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们并非一文不值。

所以说看透别人的内心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专利,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揣测一下别人内心的,只不过是阅历的多少有影响判断的对错程度而已~

-------------------------

本文节选自微信公众号“友心人”的文章《人生如戏,充满演技|具身认知的“读心术”》

友心人(ID:yosumn),鼓励批判性思考、有趣且专业的心理学科普社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9
当然不了,如果如此,那审犯人找个心理学的去不就分分钟招供了?窃取情报也是,找个心理学牛逼的间谍,分分钟就能知道最机密的资料,谈判什么找个心理学的,岂不是分分钟知道别人底细?而心理学医生也没有哪个看一眼就知道你所有的想法。人的心理有一定的随机性,而心理学呢,则是会比普通人更加接近一些。就好像不懂烹饪的人,只是知道饭菜好吃不好吃,而懂烹饪的人却能知道大致的食材调料火候,但是不代表就是能知道真正的配方。真正的心理学则是通过你的语言行为去分析你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例如,你当前很迷茫,所以看到我有点不自然。然后结合对话所得的一些信息,才能大致拼凑出大概的信息。例如迷茫是相恋多年的爱人移情别恋了,自己受伤害不相信任何人了等等。有点像一些破案剧,结合线索规律然后分析。一些相面的人,大致也是如此,套你的话,然后猜你的心。
第2个回答  2017-01-16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所使用的语言。因为人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对话。
通过对话去了解一个人的感受,可能并不是十分准确,取决于推定者自己的感受方式。通过对话去了解一个人的理性,是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理性反映自我所在世界的项目。一个精神状况糟糕的人,会有一个秩序混乱的世界,这个世界的项目就会包含狭隘的视角、暴力、贫穷。
心理治疗者需要有一个极为清晰的心智,只有这样的心智才能充当一种合格的参考物,去折射被治疗者的世界。但理性终究只是对世界内的项目的映射,而不是世界本身。所以心理学并不能改变人,也许它可以让人对自己世界项目的观察变得全面,这样一个人会有更多的选择。但如果一个世界本来就糟糕到顶点,那么心理学也不会改变什么。真正改变世界中项目的是人自己,但真正的自我改变其实很少见,大多都只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项目上,从而造成生活的微小变化。
人无法直接碰触他人的感受,只会产生一种假想中的感同身受。心理学只是处理理性,所以不可能使人跨越这道界限。但人有其他的潜能,这道界限通过某种途径还是可以跨越,不过那已经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5-24
并不能,第一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从小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不是一次两次的聊天才能了解的,第二,咨询师的目标不是为了看透这个人,而是引导来访者了解自己。第三,心理咨询的过程,没有必要非要看透一个人。
第4个回答  2017-05-27
不是的,也需要跟对方接触,观察其言行举止。只是抓住细节,判断其心理状态的能力强一些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