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训“十年河东转河西”下半句7个字才是关键,蕴含人生哲理你怎么看呢?

如题所述

古籍中有熟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而农村人说“十年河东转河西”,实际上就是这句熟语的变体。

实际上熟语和俗语比较类似,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而这句俗语的下半句更为经典,“莫笑穷人穿破衣”道出了时运瞬息变幻的道理。

俗语作为一种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文化形式,实际上已经流淌了几千年的时间,确切的说至少有2000年左右。

这些民间俗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生活指南针。如果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难题,实际上就可以从俗语中找到答案。


第一、“十年河东转河西”

这句俗语既拥有鼓励人们励志的含义,同时也是一句教导世人的警语。当一个人混得风生水起之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因为好与坏是一对相互转换的搭档。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所以在人一生顺遂之时不要得意忘形,在人生低谷时也要不屈不挠。

实际上这句俗语还蕴含了一个典故,话说早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有很多比较有实力的诸侯国,早已经轮番称霸于中原。

魏国作为最早崛起的国家之一,位于母亲河黄河的东岸,由于国力较强,所以经常对周边弱国进行侵略。


尤其是当时的秦国由于各方面都比较羸弱,所以经常受到微博的蹂躏和摧残,在这种前提下魏国就将秦国的河西占为己有。

之后随着秦国实力逐渐上升,从一个弱小的边境之国,逐渐成长为可以对抗魏国的诸侯国。而此时的魏国却出现了颓势,所以双方的实力对比立竿见影。

秦国为了报当年为国占领河西之仇,不仅收复了曾被外国夺走的河西之地,最重要的是还侵占了秦国的很多城池。

面对这种此消彼长的国家实力对比,后人分析魏国自以为强大,所以开始故步自封并逐渐衰落。而秦国虽然弱小,但却经过几代君主的发愤图强,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实力的强国。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弱小,所以才会不断努力发展,在实力足以抗衡魏国之时,便一举进攻已经逐渐衰落的魏国,不但报了当年失去河西的仇,还为成为霸主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莫笑穷人穿破衣”

下半句的这7个字才是关键,其实非常好理解,在这个社会中有富人就会有穷人,这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财富守恒定律的突出表现。

站在富人的角度,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嘲笑那些穷得穿破衣服的穷人,认为他们永远都会处于贫困状态。


网络上有一句:“现在你对我爱搭不理,将来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句话实际上就告诫大家,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曾经的富人也可能变成穷人,而那些穷得穿破衣服的穷人,也可能有一天成为大富翁。

所以这句俗语是劝告大家,一定要明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同时也应该用这种眼光去思考生活。

有的时候成功虽然有先天因素,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与后天努力息息相关,如果富人止步不前,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穷人。


还有那些衣衫褴褛的穷人,如果能够发奋投降并不断努力,相信有一天也可以让生活好转。或许他们未必有富人的经济条件好,但最起码也摆脱了穷人的帽子。

人的一生境遇并非一成不变,在起起伏伏的生活浪潮中,如果不以发展的眼光看未来,那么就会被时代和生活甩在身后。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起起伏伏的过程,那些真正懂得生活来之不易的富人,往往都会想尽办法维持财富。而那些十分贫穷的人,如果不改变穷人思想,也无法成为一个有钱人。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变化是永恒的,而故步自封则会被时代抛弃,后半句折射出老祖宗的智慧。


结 语

俗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实际上早已经在人们的内心中生根发芽,并且还拥有不可磨灭的传承性。或许很多高大上的文化逐渐被人们说冷漠,但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俗语,这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历久弥坚。

这两句俗语其实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实际上这就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案例,那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未来和其他事物,否则金子可能变成黄土,而黄土也能变成金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