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士大夫的规定为何会在宋代实行?

如题所述

在中国的所有朝代当中,宋代时的士大夫地位是极高的,说宋代是士大夫的“梦幻天堂”名副其实。在宋代有许多针对士大夫的优待,比如极其丰厚的俸禄,较高的社会地位,不过这些与“不杀士大夫”相比,实在都算不得什么了。


宋代有“不杀士大夫”的不成文规定,它虽然没有写在律法上,然而却比律法还要权威,士大夫已经将它抬高到“祖宗家法”的地步。《宋史》记载,宋太祖在太庙里立有誓碑,上面刻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神宗时期,陕西战事失利,皇帝下令斩杀一位漕官,然而宰相蔡确却表示反对,他说道:“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宋神宗沉吟良久以后说:“可与刺面配远恶处。”然而门下侍郎章惇却又反对道:“如此即不若杀之。”宋神宗不解,章惇说道:“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自然大怒,他声色俱厉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可是章惇却没有丝毫退让,他直截了当的说道:“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为一犯罪漕官,臣下竟敢抗议皇帝的决定,甚至训斥皇上,这在其他朝代是不敢想象的。而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宋代的确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且所有文官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在古代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当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限制皇权的传统呢?

“不杀士大夫”,其实是皇帝向士大夫阶层妥协的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以文抑武,大开科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宋朝消弭了五代以来的兵乱,但文官集团却成为可以与皇帝相提并论的存在。

在宋代,文官阶层的力量空前膨胀,而皇权却迅速衰弱。宋太祖时文官尚且不敢对他不敬,然而在宋神宗时,文官却敢在大殿之上指责皇帝,不留一分情面。宋仁宗时吃一顿宵夜有时都要被文官批评,皇帝俨然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半个傀儡。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自然不敢杀士大夫,否则他们将失去朝中最大势力的支持。


而且,士大夫阶层内部常常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比如素有美名的范仲淹,就曾为一位私通盗贼的小吏开脱,最终让他免于死罪。然而没有多少人觉得范仲淹这样做是徇私枉法,反而有许多人对这件事大加称赞。

宋代的文官集团就是一个“铁桶”,不管是武将还是宦官亦或是外戚,除非加入他们,否则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即使士大夫阶层内部出现矛盾,他们往往也不会往死里整,这是官场的潜规则。

皇帝只要想杀某一位士大夫,即使这位士大夫犯了法,依旧会有许多大臣为其开脱,而这些大臣身后则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皇帝纵然是九五至尊,也无法与这些人抗衡,更何况文官们总会请出“祖宗”,先天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所以,宋代不杀士大夫,实在不是皇帝不想,而是不能,甚至是不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祖庙里面宋太宗留下了“不得杀士大夫”的组训,后世皇帝不敢违背。二是宋代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官官相护,皇帝根本无法下手。
第2个回答  2020-08-16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说过,他要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因此从宋朝开始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定,从此流行开了。
第3个回答  2020-08-16
因为宋朝的祖训是不准杀士大夫,并且文官也官官相护,致使皇帝也没办法想随意处死一名士大夫。
第4个回答  2020-08-16
因为宋代时期文官势力十分强大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形式,所以在宋代文官集团是一块铁桶,如果杀了士大夫,那么皇帝必然会遭受其他大臣的弹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