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关和尚说骂别人等于骂自己的的典故

具体记不太清了。就是说有个和尚和旅人通行,旅人一路上都在骂和尚。然后和尚给他举了个什么例子,让旅人明白了骂别人其实就是在骂自己。

啊啊啊啊,忘了在哪里看到过却想不起来了~谁知道帮忙说下吧~谢谢了!
4楼的答案很接近差不多了。。不过好像没那么长。。。恩。。
whatever,总之先谢谢大家了~
^_^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着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昙!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准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昙!」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准备的餐饮,那你所准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昙!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昙!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昙!那你说说看,什么是接受?什么是给予?什么不是接受?什么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响应谩骂;动怒响应动怒;拳头响应拳头;争斗响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昙!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幺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你应当了解: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于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响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响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为他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悭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着于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松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缰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缰绳控制马儿的人。」

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1
cg19860908 说的很对,具体故事是这样的:

狗屎与佛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相对坐下看着对方,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狗屎。当他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我们心中有佛,我们眼中看到的就是佛;
我们心中有狗屎,我们眼中看到的就是狗屎.
第2个回答  2009-04-21
苏轼跟一个和尚的聊天记录。。
苏轼说的是 我看你像坨屎
和尚说的是 我看你像佛~
苏轼很得意。。
之后一个女的 解说了下
心中有佛 所以看世人也是佛
心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3
应该是佛祖吧,他打个比方说: 就像你送一个礼物给我,我没有接受,现在礼物是谁的呢,答:当然还是我的了。
佛祖说: 那你骂我的话,我没有接受,现在这些骂人的话是属于谁的呢?
答:也是我的。
第4个回答  2009-04-21
丫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