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科研方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1、光功能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1)合成了九十多种具有非线性光学活性的配合物,测定了其中八十多种配合物晶体结构,对它们的电化学性质、磁性质、谱学性质、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分子计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2)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 D-p-A、D-p-D、L构型的有机、半有机化合物,并对它们的谱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得到了十多种具有强双光子吸收的激光上转换材料;(3)对硫氮希夫碱配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和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4)对蓝紫光倍频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产生SHG效应的微观机理及其结晶习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Inorg. Chem.、 J. Organomet. Chem.、J. Mater. Chem.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
2、功能配合物的光谱及光谱电化学研究
(1)利用配体对金属离子的高选择、高灵敏反应建立了具有创新性的主次波长和b-修正光谱配合物痕量分析方法及理论,该方法可有效地消除配体本身颜色对测定的影响,能方便地求出深色混合液中配合物的吸光度。完成了多种配合物的光度分析应用研究。(2)在研究配合物电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制备了多种大环配合物修饰电极,建立了配合物的极谱分析方法。将无机纳米材料修饰至电极表面,研究生物大分子在这类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以及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利用现场光谱电化学(红外、紫外、荧光、拉曼等)方法研究光电功能配合物分子间电子转移机理及分子内电子离域过程,为设计、合成分子导线、分子开关等元件奠定基础。
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upra. Chem.、 Australian J. Chem. 、Bull. Chem. Soc. Jpn.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该方向上,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子项目、1项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参加1项国家攀登计划。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有120多篇被SCI、EI收录,研究成果获省级奖3项、省政府青年科技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方向研究无机/有机敏感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修饰、设计等,以及传感和检测技术及应用,在传感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无机敏感材料设计、合成与表征
应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二氧化锡、铁酸镧、氧化铁、二氧化锡/氧化铁、二氧化锡/氧化硅等薄膜和复合薄膜。对其微观结构和敏感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厚膜无机敏感材料方面,主要研究了新型厚膜力敏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微结构、机理以及厚膜力敏传感器设计及集成化。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厚膜力敏材料制备、机理及性能,以实现在极端苛刻环境下(面向海洋探测等)的特种传感器的研究。
用无机敏感材料组装的气敏传感器,根据新提出的动态气体检测方法,对CO、H2、乙醇等气体进行了动态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动态测试谱图具有气体特征峰,气体的浓度和特征峰面积成正比。建立了气体在敏感材料上的反应数学模型,解决了半导体气敏材料的选择性问题。
2、无机/有机敏感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模仿生物细胞所具有的传感、处理和执行功能,合成具有环境敏感性的纳米空心微球。以单分散性好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模板,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将具有温度敏感性或pH敏感性的聚合物包覆在二氧化硅粒子表面,用HF除去二氧化硅,即形成对环境温度或pH值敏感的纳米空心微球。微球空穴大小可由二氧化硅粒径控制。探讨了聚合物分子结构与微球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由于微球大小和球壁通透性可由环境温度或pH值控制,因此在微反应器、酶固定化、基因转染以及药物靶向输送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采用仿生原理制备对其它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生物物质等)敏感的智能微球是本方向今后的主要研究工作。
3、无机特种功能薄膜材料制备及表征
采用物理与化学方法制备了给定化学计量比的(Ag, Cu, Al)-MgF2系列复合金属陶瓷薄膜,高磁能积新型稀土-锰铋(RE-MnBi)合金永磁膜,从实验和理论上解决了成膜技术中薄膜组分、粒度、结构和分布的控制问题。用电负性理论解决了成膜过程中的氧化问题;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薄膜的组分、微结构、化学态以及薄膜的光谱和微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薄膜在作为低温度系数金属陶瓷膜电阻材料、永磁性、太阳能转换器件的膜层材料、以及选择性光学吸收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
在该方向上,承担了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院、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中科院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发明银奖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5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