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如题所述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而】

1.表示并列,“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承接,“并且”“就”“接着”。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示转折,“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③小学而大遗。(《师说》)

4.表示修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于】

1.表示时空,“在”“从”“到”。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逍遥游》)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2.表示对象,“向”“对”“对于”。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表示被动。

不拘于时。(《师说》)

4.表示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反问语气。“吗”“呢”。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2.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3.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的时空、对象、伴随、比较,很少表示被动。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